陕西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河南安阳将投20亿巨资打造“殷墟大遗址公园”。
下面关于商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 .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C . 地方封侯和伯,主体为王室D . 中央设有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2. (2分) (2018高三上·永春模拟)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 .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 .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 .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 .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3. (2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据《旧唐书》记载,唐元和年间,一位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
这说明()A . 给事中位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 . 给事中位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 .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D .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4. (2分) (2017高二下·福州期中)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 . 商业活动不受限制B .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5. (2分)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 用人不当B . 不注重策略C . 张居正暴病而亡D . 触动了豪强权贵的利益6. (2分)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 .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 .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 .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 .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7. (2分)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概括。
下列瓷器中属于邢窑瓷器的是A . 陶罐B . 白瓷C . 青瓷D . 青花瓷8. (2分)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
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A .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B .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C .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D .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9. (2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下面是1937~1945年侵华日军伤亡人员统计图,对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 防御阶段中国阻止了日军的进攻B . 相持阶段日军被迫放弃大规模进攻C . 战争初期中日双方对抗较为激烈D .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10. (2分) (2019高二下·通化期中) 下图为一枚外汇券,全称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俗称“外汇兑换券”、“外汇券”,为中国银行发行,供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兑换及特定场合使用,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一种特定货币。
据此可知当时()A . 我国已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 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C . 我国各种商品均需凭票购买D . 外汇券的特权提升了中国人的优越感11. (2分)(2020·德州模拟) 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任雅典重要官职,经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
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担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 . 面临严重财政困难B . 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 . 频繁发动对外战争D . 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12. (2分)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 . 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B . 罗马帝国的分裂C . 法律混杂使用不便D . 境内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60分)13. (10分)(2020·侯马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过程。
在一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要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
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
全国作物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增产途径。
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农业》材料二:中国近代,各级政府开始设立管理农业的专门机构,颁发一系列专项经济政策和奖励章程,积极兴办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同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同时又饬令开设商埠,发展外贸农业,使沉睡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开始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化,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也越来越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并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推动这一趋势的因素。
14. (10分) (2018高一下·中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
派译长,与应募者入海,带上黄金和丝绸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到了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来广州贸易的商船,终年川流不息。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
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宋元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最远可至东非沿岸,另还有许多支线。
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
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材料二:1500年到18世纪后半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而在1500年以前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
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
美洲的蔗糖、烟草、咖啡、棉花和金银等被运往欧洲,同时又进口大量的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等,非洲的大量奴隶也被运往美洲;欧洲的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往非洲,并从亚洲得到了各种原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500年前后世界贸易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到18世纪末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15. (10分)(2019·合肥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
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
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
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
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
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
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材料二: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
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
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
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
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
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
经过英国19世纪的党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奉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16. (15分) (2020高二下·天台月考) 美国外交兼具“务实”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在美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人民普遍的反应是“我们要和平”。
有些报刊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们的先辈从欧洲移居此地的先见之明充满自心底的感激。
在人民看来,这只是一场“欧洲人的战争”,美国没有理由卷进去。
美国 19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使生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政府应当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应将美国和人民拖入战争。
——摘编自李娟《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材料二:国联确实代表着非常重要的东西:既是对国际关系已经改变的一种承认,也是对未来的一个赌注。
(但)它无论做什么事都很困难,因为它的章程基本上是要求所有决议都必须一致通过才可执行……威尔逊以为美国国会会支持自己,放行关于国联的提案,这种想法同样很危险。
——麦克米伦《缔造和平:1919 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席卷欧洲,法国败降,英国岌岌可危,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意识到不能再置身战争之外,开始公开支持英法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