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答案】C2.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他认为此“普遍法则”是(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B.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C.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答案】C【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确立,不是现代物理学,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与材料中的宇宙运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说明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C项正确;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属于现代科技的范畴,与材料中“中世纪以来”的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3.“小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但其随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
初叫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进化论冲击中西方宗教思想B.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C.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D.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答案】A4.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化”,是指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取代,不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故B 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个性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故C 项错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采用了煤、石油和新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为特征,没有使用新能源,故D项错误。
5.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
”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A.《安娜·卡列尼娜》B.《格尔尼卡》C.《等待戈多》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答案】D6.下面是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的著名作家及其国籍、生活年代和代表作列表。
以上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B.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C.工业革命向欧美迅速扩展D.启蒙思想家普遍感到失望【答案】C【解析】主要原因从经济方面考虑,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A项和B项都是政治原因,C项是经济原因,D项是思想原因,故C项正确。
7.某高三同学复习时,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放到一起寻找主题。
你认为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A.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D.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民族文学,故A项错误;题干中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尔基的《母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属于现实主义文艺,故B项正确;题干中展示的是19世纪以后的文学艺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8.某学者评论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这些扭曲滑稽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我们从“变形”中看到了“正常”,从扭曲的社会中看到了其应有的模样。
据此可知《变形记》属于何种流派的作品(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D9.下面是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表中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答案】C【解析】从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的是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从2010年的展品可知,中美同时涉及环境问题,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指出:“20 世纪50 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的威胁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
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罗斯福新政B.人民公社化运动——福利国家C.“双百”方针的提出——福利国家D.人民公社化运动——罗斯福新政【答案】C【解析】罗斯福新政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5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与“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不符,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强调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与“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符合,而福利国家与“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相符,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时间与“50年代”不符,故D项错误。
11.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答案】D12.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材料表明( )A.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C.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改变D.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材料中职业教育来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就业服务,故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国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理念,故B项错误;传统的教育观念因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才开始改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不会出现劳动力缺乏而影响发展,故D项错误。
13.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它本身得以广泛传播,此后,人们开始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就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
这反映出牛顿力学( )A.推动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进步B.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依据C.推动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发展D.对人们认识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答案】D14.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
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公布引力波探测成果,弥补了100年前某理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也让人类终于有机会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
“某理论”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 D.相对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公布引力波探测成果”“弥补了100年前某理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可知1916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在1687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是在1859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是在1900年,排除A、B、C三项;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是在1916年,故D项正确。
15.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
”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答案】D16.由于体力劳动者减少,20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革命B.启蒙运动C.社会改革D.习俗革新【答案】A【解析】科技革命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从业者的增加,使“白领阶层”扩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故A项正确。
17.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
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答案】D【解析】传统产业“没有互联网思维”,因此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故A项错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反映出它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其政治影响,故B项错误;互联网只是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出现的条件之一,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从材料中互联网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可见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故D项正确。
18.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
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D.并未推进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看不出肯定人、尊重人的方面,故A项错误;题干提到“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可以看出此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作用,故B项正确;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自然科学此时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