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复习目标]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①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认识朦胧,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文教事业,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所认识,但仍然以封建专制制度为“体”,而以西方技术和思想为“用”。
③洋务运动后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要学习其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这同洋务派有了本质的区别。
④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有所发展,表现为严复积极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则把中学和西学揉合起来,宜传维新变法,并且付诸实践。
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的思想,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2)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科学和民主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发展,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4)建国后,马克思主义有了发展。
在新时期出现了邓小平理论。
3.科学技术的发展(1)近代科技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引进,促成了某些传统科技的改造和发展,一些杰出科技人才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少科技成就,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有限。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李善兰、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果代表了近代前期的科技成就;李四光、苏步青、华罗庚、茅以升的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后期中国科学事业的曲折;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则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4.文学艺术的成就(1)近代前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诗篇、戊戌变法时期的“诗界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谴责小说”和翻译小说的出现,它们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艺术:19世纪中叶,京剧形成并逐渐走向全国,美术方面,不少画家冲破了清中叶以来画坛沉寂冷落的局面,出现了新兴的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以鲁迅为主将和旗手、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艺运动,不仅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有鲁迅的杂文;30年代发表的一批优秀长篇小说;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剧作家和优秀剧目、电影、绘画、音乐创作等。
(3)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繁荣。
可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至今,主要成就有小说、诗歌、话剧和影视业等。
5.史学的进步(1)维新派梁启超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史学应当研究人群进化论之现象和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派也重视历史研究。
近代前期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一大成就。
(2)近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发展,涌现出李大钊、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3)建国以后,史学界先后提出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批历史著作涌现,加强对历史古籍和档案资料整理,考古学成就斐然。
6.教育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出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维新派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在20世纪初也进行了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校、设学部、建学制;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设立教育部,实行“共和教育”,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教育。
(2)近代后期,国统区实行“三民主义教育”,日伪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和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三种不同的发展道路。
此间,涌现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
(3)建国后,人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7.其它方面近代后期,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建国后,体育、医药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题例剖析][例1]下列各项符合20世纪初梁启超史主张的是①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喋②提倡用章节体编写史书③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理论④强调探讨社会进化之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99年·全国) 剖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联系教材内容准确回忆有关梁启超的史学主张,①④两项正确,②③两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判断正确答案。
答案:B[例2]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介绍西方文化上有何特点?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剖析:本题是归纳分析题。
题干中的限制语非常明确,仅限于维新派和革命派。
要分析其特点,必须首先归纳出二者所介绍的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既要分析其各自特点,又要分析二者相同的特点,然后再以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和时代特征等方面分析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从其整个阶级的本质特征方面分析造成相同特点的原因。
对学习西方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
参考答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目的是在中国推行变法,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
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第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介绍到中国,并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质的原因,他们介绍西学都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此,以西学为指导思想的改革和革命均告失败。
[辨疑解难]1.中国近代前期文化的特点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急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
(1)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封建文化发生了动荡,中国的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主要内容是救亡图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艺术上多有反映,中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面对如此危局,不断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时代特点,是古代文化所没有的。
(3)其主流是追求科学民主。
近代前期文化由初期的模仿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
其实是由表及里地追求科学与民主的过程,其核心是暴露黑暗、追求光明,扬弃过去、追求未来。
(4)其演进和发展,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
(5)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形势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不会在本质上出现飞跃。
2.中国近代后期的文化特色首先,近代后期文化不仅仅以救亡图存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求光明,抨击封建传统,宜传独立自主和人民民主,由前期追求量的变化,应付突如其来的危局,升华到质的飞跃而讴歌、疾呼,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其次,近代后期文化没有停留在前期“西学东渐”的简单重复与模仿上,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而消化、发挥,并见诸于各条战线的实际行动。
所谓“西学”,早巳不是启蒙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近代文化的主流。
第三,中国近代后期政局变化极大,文化领域呈现着巨大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以及阶级属性,也同前期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最终与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对峙取得了一致的趋向,代表共产党人意愿或受中共主张影响的文化成为进步的核心内容。
第四,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具有了真正的人民性,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也成为近代后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
3.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
近代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总目标而进行。
(2)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近代中外的交流,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面对民族危机,为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民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找真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迫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
向西方学习,就成为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流。
(3)从程度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gS物到制度到伦理,从表层一步步走向核心。
从鸦片战争时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不断由浅入深,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嬗替出现。
(4)从鸦片战争到马克思主义传人前的近百年间,欧风美雨竞相涌入,但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的近代文化体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阻力很大;一是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