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预习思考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
《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阅读4-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去突出这些特点的。
(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
hslx3y3h美国发生的“9•1l”恐怖袭击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的经济,它使今年以来已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雪上加霜,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想北平》学案2
合作讨论参考答案
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方法:①对比衬托
巴黎或热闹或空旷——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虽较伦敦、罗马匀调,但“比起北平来还差上点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遇到北平的玉李“还不愧杀”——北平贴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文中“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经老舍说出,虽平常普通,通俗易懂,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课后作业答案
示例: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