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经典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

公开课经典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


葬花吟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
2、找出黛玉进贾府后的心理描写。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 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 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 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步步留心
1、初见贾母的时候
时时在意
林 黛 玉
2、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3、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4、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5、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贾宝玉性格
眉目清秀、英俊多情
率真聪慧 叛逆
反对封建束缚,追求平 等自由
出场前后的不同之处 ⑴出场前的不同点: 描写角度不同: 熙凤:先声夺人→正面描写 宝玉:他人介绍→侧面描写 运用手法不同: 熙凤:运用对比→突出其特殊的地位 宝玉:先抑后扬→反衬相见后的不同 ⑵出场时: 不同点: 熙凤:围拥而出、笑语喧声→俗气泼辣 宝玉:单独出场→叛逆 ⑶出场后: 外貌不同:熙凤:重在表现“她”的“风骚、狡黠、泼 辣” 宝玉:重在表现“他”的美貌、多情。 语言不同:熙凤:突出其善于逢迎、圆滑狡诈 宝玉:突出宝黛相见如故、情投意合
2肖像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奢华贵气:头上戴 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 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 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 绦,双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 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奢侈 华丽 珠光宝气 刁钻 泼辣 狡黠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 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 唇未启笑先闻。
6 对读书的回答
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 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 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 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 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 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有寄人篱下之感
林黛玉 (美貌)多情 “三多” (体弱)多病 (言行)多心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步步留心
林 黛 玉
时时在意
3大舅妈留她吃饭时;
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 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 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 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4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 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 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 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4、人物动作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 细打量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 下,因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 泪…… (贾母说熙凤“招”他)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 又 忙携黛玉的手,问长问短。 —— 动 作 描 写 正是呢!我一见了 妹妹,一心都在他身 上了,又是喜欢,又 是伤心,竟忘记了老 祖宗。该打,该打! ——语言描写 连连检讨自己
善于演戏 随机应变 巧于逢迎
未见其人, 出场: 先闻其声
说明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通过贾母的介绍也证明这一点 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 贪婪与俗气:内心 世界的空虚 美丽的外表,刁钻 狡黠的本性
服饰 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肖像: 容貌 见黛玉表现: 三角眼吊梢眉 粉面 丹唇
入木三分的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 迎的本领,也是得宠的原因 进一步强调善于逢迎的本领,成为 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3出场后 正面描写---- 一扬再扬
肖像描写:
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 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情懂顽童”,而是 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语言描写:
“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就算是旧相识„„”:率真聪慧 给黛玉取表字:自由平等
6、对读书的回答
步步留心
林 黛 玉
时时在意
1、初见贾母的时候
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 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 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 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2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 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 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 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 笑见礼,以‘嫂’呼之”。
“世务”指仕途经济应酬,功名利禄 “文章 ”指考功名的时文八股。
行为偏僻性乖张, 行为性格不合世情 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
富贵不知乐业,贫 不满意不安于富贵的意思。宝玉 穷难耐凄凉。 在大观园里吟风弄月,怡红快绿
的生活。
可怜辜负好韶光, 指责宝玉平日不争分夺秒图取功 于国于家无望。 名富贵,不是王朝、家庭的忠臣
王熙凤语言(2)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 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 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夸黛玉标致 一石三鸟: 同时奉承恭维贾母,也在 暗夸在场的贾家姐妹。
机变逢迎 精明狡黠 四面讨好 八面玲珑 巧言利舌 工于心计
3、见黛玉
王 熙 凤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 了!”)
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 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 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 颜观色,机变逢迎” (得宠 原因)。
侧面,铺垫
黛玉心中正“疑惑”
黛玉一见吃一大惊……
正面(肖像、语言、动作)
宝玉笑道……
《西江月》两词?
1、出场:侧面勾勒---一抑再抑 贾 宝 玉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 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 (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 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极憨顽”
连一些细小的地方,林黛玉都不放过,说明了林 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黛玉“上 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 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是寄人篱下心态的反 映。
林黛玉性格总结
美貌多情, 体弱多病
聪明识礼,细心机敏
谨慎多虑 ,自尊自卑
回王夫人话
精明能干,外表美丽,为人刁钻狡黠,机 形象总结: 变逢迎,口才绝佳。
人 物 形 象
贾 宝 玉
贾宝玉形象分析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贾宝玉的部分。 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
年轻公子,打扮华丽,英俊 清秀,风流多情。
贾宝玉形象
先抑后扬
“一抑再抑、一扬再扬”
一抑 再抑 一扬 再扬
王夫人“嘱咐”
肖子。
天下无能第一,古 无能不肖,名列榜首,古今第一 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纨绔与膏粱”是当时高门贵族的 富贵子弟。 莫效此儿形状!
明贬实褒
这两首词模拟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 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 是在歌颂, 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
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代小说中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
凡是成功的人物出场描写,不但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给人留下鲜明的印 象,而且能引起读者对这一人物的兴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的人物出场, 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知识积累】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有:
⑴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它不拐弯抹 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⑵先声夺人。也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这 种开头给人一种自然之感。 ⑶陈述铺垫。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 的揭示或暗示。 ⑷悬念设计。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 和人物命运十分关心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活动。悬念的设置,会迫 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⑸金钩倒挂。又叫倒叙法。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命运或结局,然 后追述其经过。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 兴趣。 ⑹娓娓道来。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人 物和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动作描写:摔玉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 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 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 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 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其实,这也是贾宝玉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人 物 形 象
1、王熙凤语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 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 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讨 论:这部分描写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特殊地位 (备受尊崇、受贾母宠信) 人物的个性特征 (喜欢张扬、爽朗)
林黛玉
林黛玉形象分析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 分析黛玉的外貌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