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相关知识补充1、背景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

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1、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二是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痛好恶”,“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内政外交措施;三是他辅佐桓公采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策略,一匡天下,齐桓公因此成就了春秋霸主地位。

2、这篇专辑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又使管仲的为人、从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抓住了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取材典型,叙述简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口来抒情,在叙述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因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从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叹,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课内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3、鲍叔终善遇..之友好地对待4、鲍叔遂进.管仲推荐5、齐桓公以(之)霸.省略句名词作动词,称霸6、一匡.天下匡救、纠正7、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曾经;经商、做买卖8、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困厄,窘迫9、知我不遭.时也遇,逢10、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11、羞.小节而耻.功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1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13、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14、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废除15、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16、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贵(重视);本指秤,此处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18、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19、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整顿2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21、诸侯由.是归齐介词,因为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状语后置,“于齐任政”2、管仲囚.焉被动句被囚禁3、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4、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与自”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见……于”表被动三、句子翻译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参考译文: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参考译文: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课外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语及之,即危言..危言:危险的言论B.晏子出,遭之涂.涂:道路C.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A.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然.子之意自以为足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C. D.然.则废衅钟与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归,其.妻请去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其.出称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损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其.言之也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贤及谦逊品格的一组是()①解左骖赎之,载归②何子求绝之速也③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④拥大盖,策驷马⑤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⑥晏子荐以为大夫A.①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 .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当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6、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有关句子。

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课文翻译: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

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

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

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

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

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

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

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

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

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

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

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

”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

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

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