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复习要点
(一)一词多义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咸与维新信而见疑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余固笑而不信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分财利多自与
9、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齐桓公以霸.召忽死.之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仲既任政相.齐南.袭蔡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常欺.鲍叔
鲍叔遂进.管仲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上服.度则六亲固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慎权衡
..将.顺其美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四.拓展阅读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
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
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
弇少好学,习父业。
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
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
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
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
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
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
弇因从光武北至蓟。
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
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
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
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
行入囊中?”。
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
会蓟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
弇走昌平就况,因说况使寇恂东约彭宠,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
弇与景丹、寇恂及渔阳兵合军而南,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级,得印绶百二十五,节二,斩首三万级,定涿郡凡二十二县,遂及光武于广阿。
是时,光武方攻王郎,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
既而悉诣营上谒。
光武见弇等,说,曰:“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
”乃皆以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
加况大将军、兴义侯,得自置偏裨。
弇等遂从拔邯郸。
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
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
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
十三年,增弇户邑,上大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
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旗鼓,肄.驰射肄:练习
B.光武留署.门下吏署:安排
C.弇走昌平就.况就:接近
D.前后多擅.威权擅:擅长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明经为郎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①况自以莽之所.置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①因.说况使寇恂东约彭宠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遂及光武于.广阿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8.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耿弇“能征善战”的一项是
①合军而南,击斩王郎大将等四百余级②弇等遂从拔邯郸③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④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⑤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年少好学,熟习父业,因为经常看到郡尉考选骑士时摇旗呐喊、练习驰射的场景,因而非常喜欢带兵打仗之事。
B.耿弇很有胆识,二十一岁代父进京上书,途中遇到于邯郸作乱的王朗,他清醒的认识到弊贼终将灭亡,于是不顾从吏孙仓等人的劝告,继续奔往长安。
C.耿弇与景丹、寇恂及渔阳之军,合军南下,斩杀王朗数将,平定数县。
因此光武帝册封耿弇为大将军并能自己设置偏裨之将。
D.耿弇建武十三被赐予上大将军印绶,辞官后仍受到朝廷的尊敬,每有国家大事,仍会被召入询问相关策略。
10.请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译文:
(2)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