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目的要求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了解 脊髓病变的分类;运动神经元 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 脊髓的应用解剖及生理;急性脊 髓炎的临床表现;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掌握 脊髓损害的临床类型、定位;急 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与护理原则;脊髓压迫症的概念,诊 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l 后颅凹病变的症状、体征,如眩晕、眼球震颤、 共济失调、发音及吞咽困难等。
l 波及延髓下端的心血管运动和呼吸中枢,会引 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上颈段病变常伴发 高热。
中山三院
脊髓不同节段损伤的临床特点神经病学科
颈膨大(C4-T2)
l 四肢瘫痪,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 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l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肢有节段性 感觉减退或缺失。
l 向肩及上肢放射的根性神经痛。
8.脊髓束性损害。 9.脊髓半侧损害。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中山三院
脊髓半切综合症
神经病学科
(Brown-sequard syndrome)
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 动神经元瘫、深感觉 障碍、精细触觉障碍 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 保留。
(后角细胞发出纤维先在 同侧上升2~3个节段, 再 经,灰质前连合交叉至对 侧组成脊髓丘脑束, 故对 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平
l 楔束在T4以上出 现,位于薄束外 侧,传导上半身 的深感觉和部分 触觉.
脊髓的血供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1. 脊髓前动脉与根前动 脉: 脊髓灰质前角、 中央管 周围、灰质后 角前半部、前索、前 连合和侧索深部。
2. 脊髓后动脉、根后动 脉和冠动脉: 灰质后 角表浅 部、后索、侧 索表浅部。
3.T4和L1最易发生供血 不足。
3. 前连合损害:损害两侧脊髓丘脑束 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节段性分 离性感觉障碍。
4.侧角损害:C8-T1(Horner征)、 S2-4。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5.前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损伤
6.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 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脊 髓痨。
7.侧索:锥体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丘脑束损 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 深感觉和触觉保留。
l 脊髓白质主要 由上行(感觉) 和下行(运动) 有髓纤维的传 导束组成,分 为前索、侧索 和后索。
脊髓白质:前索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①皮质脊髓前束,
参与肢体和躯干
运动。
②顶盖脊髓束,参 与头颈和视听反 射;
③前庭脊髓束,维 持身体平衡和姿 势调节;
④网状脊髓束,参 与躯干和肢体近 端肌肉运动调节。
脊髓白质:侧索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上行纤维束: ①脊髓丘脑束; ②脊髓小脑束.
l 下行纤维束: ①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②红核脊髓束, 参与姿势调节。
脊髓白质:后索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位于两侧后角和 后根之间,主要 为上行纤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薄束传导同侧下 半身的深感觉和 部分触觉(识别性 触觉).
概述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1.脊髓(spinal cord)解剖结构与生理 功能
l 脊髓的外部结构。 l 脊髓的内部结构。 l 脊髓的反射。 l 脊髓的血供。 l 脊髓节段与脊椎节段。
脊髓的外部结构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脊髓分为31个节 段: 8个颈节(C1C8),12个胸节 (T1-T12), 5个腰 节(L1-L5), 5个 骶节(S1-S5)和1 个尾节(Co)。
3层结缔组织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腔: 硬脊膜与脊椎骨膜间隙, 含静脉丛和 脂肪 组织。 ❖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与硬脊膜间隙, 其间无特殊结构。 ❖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脊膜间隙, 与颅内蛛网膜
下腔相通, 充满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脊髓病变的临床表现和定位诊神经断病学科
l 脊髓病变的临床共同特点:运动 障碍、感觉障碍、反射异常和自 主神经功能障碍。
l 脊髓不同部位、节段损伤的临床 特点。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1.前角损害: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 碍和病理反射,见于运动神经元疾 病、脊髓灰质炎。
2.后角损害: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 碍。
脊髓反射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1.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引起肌 肉收缩和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姿势 反射。
2.屈曲反射:当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 屈肌快速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为一种防御反射。
脊髓的功能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l 反射中枢: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中山三院
面较脊髓受损节段水平 低)
脊髓横贯性损害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1. 多见于急性脊髓炎及脊髓压迫症。主要 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 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判定脊髓损害水平主要依据:感觉障碍 的平面;反射改变;节段性症状(根痛与 根性分步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萎缩、腱反 射消失等)。
脊髓不同节段损伤的临床特点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高颈段(C1-4)
l 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损平面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大小便障碍,四肢及躯干 常无汗。
l 可有枕、颈后部及肩部根性神经痛。
l 两侧膈神经麻痹(C3-5节段)/呃逆。 l 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
l 副神经核则出现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萎 缩。
l 脊髓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C5-T2)、 腰膨大(L1-5)
脊髓、脊神经中神节经山病三学院科 段与脊柱的关系
l 颈髓: C1-4:颈锥体 -0 C5-8:颈锥体 -1 l 胸髓: T1-8:胸锥体-2, T9-12:胸锥体-3 l 腰髓:T10-12 l 骶髓:T12,L1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脊髓的灰质: 有中央管, 前角、后角, 侧角。
l 脊髓的白质: 前索、后索, 侧索;上、 下传导纤维。
脊髓灰质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
l 前角、后角。
l C8-L2的侧角 内主要是交感 神经元胞体
l C8-Tl的侧角发 出的交感纤维
l S2-4的侧角为 脊髓副交感中 枢。
脊髓白质
中山三院
神经病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