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 1-6 题,共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 分)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 ) 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 , 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chù() 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

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 ) 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①娉 ( )婷②旁wù() ③chù()立④矫 ( ) 揉造作(2)语段画波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2 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营销战略过于自信自恋,自吹自擂,脱离营销环境,无法实现突围的情况极其普遍。

C.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D.黎平县红色旅游与侗族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3.对下列有关句子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因为经常见到听到,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果复句)B.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递进复句)C.“无论是在孤独的漫漫长路中,还是在千磨万击的逆境下,君子总能自强不息。

”这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

D.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选择复句)4、下列文学常识与语法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是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相当于晚上十时左右。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纯净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爱的颂歌。

C.《论教养》一文循着“教养—风度—优雅举止”这一线索娓娓道来,叙议结合,层层深入地阐发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作为现代人,教养是修炼自身的必需,要付诸实践直到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D.《行路难》中“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相传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在溪磻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

5.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填人古诗文名句。

(8 分)我国古代,许多文人虽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用“欲为圣明除弊事,(1)”表达忠君为国效力之心;张岱《湖心亭看雪》“(2),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表达对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美景的喜爱;苏轼《水调歌头》中用“(3),”表达美好祝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描绘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表现旷达乐观的心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5),”表达淡然心态。

6.学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 分)(1)班上举行关于“ 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会,有同学收集了下面一组故事,这组故事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2 分)A.祖逖——闻鸡起舞B.毛遂——一言九鼎C.范仲淹——断齑画粥D.苏秦——悬梁刺股(2)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

(限语文课本) (2 分)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仿写:(3)李海深同学学习十分努力,但多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学习。

你打算怎么劝他?(要求:在劝说中要引用一句符合主题的名言。

)(3 分)二、阅读理解(本题包括 7-23 题,共 57 分)(一)名著阅读,完成 7-9 小题。

(12 分)吹号者(节选)艾青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7、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什么?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

(3 分)8.《吹号者》写于 1939 年,《鱼化石》写于 1978 年,以两诗为例,说说诗人前后期写作风格的变化。

(4 分)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节选)》9.如果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也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请结合下面两图进行探究。

(5 分)(二)古诗文阅读,完成第 10-15 题(19 分)鹧鸪天【宋】陆游①懒向青门学种瓜②。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③呕哑④。

酒如清露鲊⑤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 年,陆游被弹劾,免职归家,闲居镜湖。

②“青门种瓜”说的是秦朝东陵侯召平不愿做官,接受萧何的挽留,住在京城东门外青门靠种瓜为生。

后指隐居不当官。

③舻:桨。

④呕哑:形容声音嘈杂。

⑤鲊:鱼经腌制加工后所做的食品。

10、上阕通过和两处动态之景,描绘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镜湖之画。

(2分)11、下阕末句中的“笑”字内涵丰富,借助诗歌意象和典故,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

(3 分)随园记【清】袁枚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

山自清凉胚胎① , 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②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③ , 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

因其姓也。

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④ , 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谢,春风不能花。

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

茨⑤墙剪园,易檐改途。

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央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⑥。

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⑦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

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

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胚胎: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②织造: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

③堂皇:广大的堂厦。

④舆台:地位低贱的人。

嚾呶,叫喊吵闹。

⑤茨:用茅草和芦苇盖屋。

⑥宧(yí) 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

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

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⑦夭阏(è) :《庄子·逍遥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

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改)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4 分)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14.“随”字不仅是文章的高频字,亦是叩开袁枚心门的钥匙。

根据要求,补全小文的摘录思考。

(3 分)摘录:随其高,为置江楼……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

思考:五个“随”字连用,足见袁枚在修葺随园时(1)摘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思考:此处的“随”与之前五个“随”又有区别,此处“随”字的含义是(2), 可见袁枚(3)的处世观念。

“随园”不只是袁枚晚年寓居之地,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15.小语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醉翁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这引来了同桌的反对。

结合文章内容,帮小语拟一条回复。

(4 分)同桌:既然是拓展阅读,就应该与《醉翁亭记》在相似之余有所区别。

这两篇文章表达的都是作者随遇而安、享受山水园林的乐趣,情感完全相同,没有补充阅读必要。

(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 16-19 题(11 分)留住乡愁陆绍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A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B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