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15 of 15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 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人们的从众行为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地位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地位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 服从行为。 2.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也 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别人的拒绝服从行为成为 了榜样力量,高度支持了人们的反抗权威意识,因此, 服从的比例大大降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 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1
2
3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实验结果: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做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 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 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 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 告 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ຫໍສະໝຸດ 2.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 被试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 只有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 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 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 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 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 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 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 占总数的65%;总共有14为被试最终发生了拒绝执行继 续增加电压的命令。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 服从的原因 1.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 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 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 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 至严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 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 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人际适应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4.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若个体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从众行 为比例会有所降低。 (2)文化 从众似乎在各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从众水平则 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 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 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自 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 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
一、从 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2.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3.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 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 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3.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 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依从诱导策略
1.“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2.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3.“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4.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依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 在120v时喊叫“痛啊!”;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 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四)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 于不合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 (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 现象显然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 生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 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 回答错误,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 学生的错误不断,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 房间,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 并在其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 有四个电键,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 教师的房间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 学生的相应回答。
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 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 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卢绍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二、依 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从众、依从、服从属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 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行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 方向变化的现象。这里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多数人的行为 方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 从最轻的“简单暗示”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 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行为原因和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划分为从 众、依从、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 屠杀的惨状。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 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
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
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 受到不同寻常的社会影
响的普通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 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的愿望,可能会导向危险的行为。 跑酷运动在当今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因为这是一个在同 伴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五)从众的条件(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从众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 的详细情况见表。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