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三年级语文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较好的把握了古诗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看似达到了,但是对于那些课堂“看客”来说,这节课如同没上。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会导致整个班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缺:课堂“看客”无法掌握所学知识,导致班级严重失调。
2、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缺:诗句连对跟上英语课经常用汉语翻译一样,脱离了语境。
优:情境练背,与前面老师导入呼应,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同时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学生在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与思想之后,不应该只是通过固定的模板进行说辞,而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运用,如:通过课件展示古诗意境,引出语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所学。
2、教师表演: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优: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状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适当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做。
优:自主学习,启发性和引导性较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把学习权利下放给学生,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但是教师在权利下放的同时,不能失去应有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学理解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不能任其发展。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1、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理解“忆”的意思。
缺:教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在具体的情境下去深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背诵的厌倦感。
优: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
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播放思乡的曲子)回顾《夜书所见》内容,从而把古诗情感理解透彻,不易忘记。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诗人表达的情感)(3)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4)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异乡”、“异客”的意思。(5)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缺:单一的列出自学提纲,罗列知识要点,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学习没有多大困难,但对于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同学来说,就有点揠苗助长了。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段
观察对象
三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1)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2)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1、读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画节奏: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交流学习收获。(诗句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