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一、1. (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 (2)疑惑 (3)能忍受 (4)改变2. (4分)(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3分)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4. (3分)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也是一无所得。

5. (3分)因为孔子讲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传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二、1.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间”,前者译为“参与”,后者译为“夹杂”。

B项中的两个“属”,前者译为“类”,后者译为“连接”。

C项中的两个“请”,前者译为“请求”,后者译为“请教”。

D项中的两个“故”,均可译为“所以”。

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均可译为“凭借”。

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

D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者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故选B项。

3. (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2)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1)题“狱”是“案件”,“虽”要翻译成“即使”;第(2)题“鼓”是动词“击鼓”;“再”翻译成“第二次”。

4. (2分)B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了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时详写了曹刿对战机的判断,至于战争的规模及具体过程等方面则略写或不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

据此可知,全文并没有记叙战争的全过程,B项表述有误。

故选B项。

5. (2分)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

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

三、1. (3分)D 【解析】“得”同“德”,感恩、感激的意思。

故选D项。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却”;后者表修饰,可不译。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都可译为“它”。

C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译为“为了”;后者是动词,译为“吟唱”。

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在”。

故选B项。

3. (3分)C 【解析】第一段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故选C项。

4. (4分)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四、1. (4分)(1)真正,确实 (2)同“汝”,你 (3)准则,标准(4)居住2. (2分)D 【解析】“以顺为正者”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

A项中的“以”是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

B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按照”。

C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D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与题干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项。

3. (4分)(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 (3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5. (3分)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应当坚守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五、1. (3分)A 【解析】A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B项中“曾益”是“增加”的意思;“所不能”属于“所”字结构,不可分开。

C项中“必先”强调“一定首先”,是不能分开的。

D项中“出”指“在国外”,不可与“则”划分在一起。

故选A项。

2. (3分)C 【解析】“征于色”中“于”是介词“从”的意思。

A项“于”的意思是“到”,B项“于”的意思是“在”,C项“于”的意思是“从”,D项“于”的意思是“与……相比”。

故选C项。

3. (3分)B 【解析】紧抓关键实词:“困”是“忧困、困扰”的意思;“衡”同“横”,意为“梗塞、不顺”;“作”意为“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故选B项。

4. (3分)C 【解析】文章开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暗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非是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故选C项。

六、1.(2分)D 【解析】A、B、C三项中的“是”为“这”的意思,D项中的“是”作判断词。

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冥”同“溟”。

C项中的“衡”同“横”。

D项中“舍”同“释”。

故选B项。

3. (1分)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七、1. (4分)(1)美味的 (2)不 (3)味美 (4)因此2. (2分)B 【解析】“然后能自强也”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

A项中“也”是助词,表判断,译为“是”。

B项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与题干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项中“也”是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D项中“也”表示感叹或祈使,译为“啊”。

故选B项。

3. (4分)(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2分)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5. (3分)启示: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八、1. (4分)(1)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想到 (3)领会,体会 (4)同“猝”,突然2. (2分)C 【解析】“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讲学家的观点。

B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与题干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中“之”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C项。

3. (4分)(1)心中悲伤,就拿琴弹奏起来。

(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旨趣。

4. (2分)示例: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互相支持的人。

九、1. (4分)(1)同“熟”,仔细 (2)偏爱 (3)认为……美 (4)满一年2. (2分)A 【解析】“今齐地方千里”,此处“地方”是两个词语。

“地”的意思是“土地”,“方”的意思是“方圆”,因此本句正确的划分是:今齐地/方千里。

故选A项。

3. (2分)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4.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修”,前者是形容词,译为“长”,这里指身高;后者是动词,译为“修建”。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前者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译为“因为”。

故选C项。

5. (3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6. (1分)察纳雅言。

十、1.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光”,第一个是动词,“发扬光大”;第二个是名词,“光亮”。

B项中的两个“简”都同“拣”,“挑选”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第二个是动词,“到”。

D项中的两个“与”,第一个是连词,“和”;第二个是动词,“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故选B项。

2. (4分)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3. (3分)C 【解析】选文中指出如果陛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忠谏之路”将会被堵塞,如果“陟罚臧否”的标准不相同,会导致“内外异法”,C项理解和分析有误。

故选C项。

十一、1. (4分)(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沿着,顺着(4)做记号2. (4分)(1)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 (3分)C 【解析】“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题干中“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故选C项。

4. (4分)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意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

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鸡犬之声相闻”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表现出人们生活祥和,远离纷扰,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美味,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十二、1. (2分) (1)季节(时节 时令) (2)鱼2. (3分)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十三、1. (4分)(1)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2)冲上、漫上 (3)连接 (4)消失2. (2分)D 【解析】D项中的“虽”与“虽乘奔御风”中的“虽”都译为“即使”。

A、B、C三项中的“虽”都译为“虽然”。

故选D项。

3. (4分)(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2分)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5. (2分)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十四、1. (2分)C 【解析】C项的句意为“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根据句意,正确划分节奏为“才美/不外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