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与教的理论
最后,情境性教学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的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
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学习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在这种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即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
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促使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又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行为主义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机械结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行为主义在理论上显得苍白无力。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S—R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苛勒的顿悟说
基本观点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完型填空
《人猿的智慧》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生。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试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
二、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研究的客观对象,在心理学中应该抛弃所有有关心智的内容。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dward L.Thordike)、华生(John 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即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效果律(law of effect)、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理论缺陷:他的理论不能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桑代克的试误理论
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第三节建构主义理论
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思考:桑代克与斯金纳的理论有何差别?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的原则
积极反应
小步子
及时强化
自定步调
低错误率
程序教学
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为机器教学。
第二节认知主义理论
“瞎子摸象”学习过程分析
试根据以下“瞎子摸象”的故事,分析“瞎子”的学习过程。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应该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
要对信息进行组织,以便于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律。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的思想对于指导和改进教学有重要意义。但发现法的运用受许多因素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的影响,过于强调发现是有失偏颇的。
二、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维果斯基
皮亚杰
斯腾伯格
回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
A learner’s brain is not a blank slate or an empty vessel, while it’s full of experiences.注:庄惠之辩
基本观点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识结构的的过程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
教学是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强调直觉思维
帮助学习者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强调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加涅学习过程的九个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是有启迪
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
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
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学习理论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4.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应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
一方面必须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化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自上而下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形成的。
提出两个学习规律:频因(frequency)律、近因(recency)律。
理论缺陷:对外界客观的过分强调则忽视了人类学习内部心理过程。
知识结构的网络,即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等。
情境性(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首先,提供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其次,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要观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强调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学习规律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近因律
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