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普雷马克原则,又称 祖母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 强化物。通俗讲就是,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 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2.强化程序 强化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 强化。
断续强化程序:如果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 强化。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 异做出不同反应。
(二)强化 1.强化的类型 行为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重复该特定行为,
后果的类型及出现时间的选择能加强或减弱此行为。 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作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
排强化。 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既可以是固定的(可预测的),也可以是
变化的(不可预测的)。
习得行为的持续性依赖强化的可预测性,为鼓励 行为的持续性,变化的强化程序最为合适。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1.行为塑造 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也就是将目标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涅
(二)按学习活动的性质 划分
学习的实现方式:接受学 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 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 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 金纳、班杜拉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 验的过程。
反应型条件作用: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或R 型条件作用;强调行为反应及其后果。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
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作用,又称工具 性条件作用。在操作条件作 用中的学习,也就是刺激情 境(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 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两个基本原则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 现的趋向
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 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 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 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 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 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将行为划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 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 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 的。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 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斯金纳
斯金纳区分了两种条件作用
应答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相对 应,又称刺激性条件作用或S型条件作用; 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
①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作用
(UCR)
食物→唾液分泌
②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
件作用
铃声+食物→唾液分泌
③条件刺激(CS)→条件作用
(CR)
铃声→唾液分泌
条件作用形成的过程也是强化的过程, 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作用就越巩固。
巴甫洛夫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 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分支式程序:每一步骤都给出几种可选答案,只有选择了 正确答案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学习,选择了其他答案则转向 能纠正这种错误的学习步骤,待错误得到纠正后,再进入 下一步的学习。
直线式程序:通过许多极小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 的学生都是以同样的顺序学习同样的学习内容。通常利用 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每次给学生少量的信息(框面),然 后就这点信息提问,由学生回答。在下一个框面中,向学 生提供正确答案。在学生接受正确答案后,不管其回答是 否正确,继续下一步的学习,除此之外,不给学生提供任 何额外的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控制速度,因此它 能满足不同速度的学习者的需要。
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 作用是(S)-R-S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重要的 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泛化&分化 消退:行为发生后不给予任何强化。
泛化:将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 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泛化最容易在相 似的情境中发生。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实质:有机体的学习就 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 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 程。
华生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律:消退律、泛化 律、分化律
自然恢复现象
教学意义
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个体可以获得对各种情境 的情绪和态度
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可以由泛化、消退等方式 形成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 论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由于经验
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二、学习的类别 (一)按学习结果划分 (1)言语信息 (2)智力技能 (3)认知策略 (4)态度 (5)动作技能
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 罚。
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一级强化&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与性等。
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 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拥抱、微笑)、 信物(钱、奖品)和活动(玩游戏、听音乐)。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故而属 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 理论
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 结。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 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 形成S-R之间的联结。
学习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 ③效果律
迷笼实验
《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