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精心整理第三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如图,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得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l和⊙O相离⇔d r
>
此时: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
(2)直线l和⊙O相切⇔d r
=
.
(1)如果一条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种情况:
(1)当不能说明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时,应当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
长”来判定直线与圆相切.
(2)当已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应当用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简单地说,就是“联半径,证垂直”.
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不等的圆的位置关系共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





2.
注:当两圆相切时分为两种情况:外切和内切.
3.相交两圆的性质
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注:当两圆相交时分为两种情况: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和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 第二部分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Rt ABC
∆中,∠C=90°,AC=3,BC=4
(1)圆心为点C、半径长R为2的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圆心为点C、半径长R为4的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如果以点C为圆心的圆与直线AB有公共点,求⊙C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 已知Rt ABC
∆中,∠ABC=90°,AB=3,BC=4,以B为圆心作⊙B.
(1)若⊙B与斜边AC只有唯一一个公共点,求⊙B的半径长R的取值范围.
(2)若⊙B与斜边AC没有公共点,求⊙B的半径长R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出题意图:考查切线的判定定理.
解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AB即可.
答案:




例3
BC=5
y
∵⊙A、⊙B、⊙C两两外切,
∴AB=x+y,BC=y+z,CA=z+x.
根据题意,得关于x、y、z的方程组
⎪⎩

⎨⎧=+=+=+653x z z y y x 解得
⎪⎩

⎨⎧===142z y x
∴⊙A 、⊙B 、⊙C 的半径长分别为2厘米、1厘米、4厘米. 针对训练3
如图,⊙O 的半径为5厘米,点P 是⊙O 外一点,OP=8厘米. 求:例4. ∴∴1
已知1和2O 相交于122别交1O 于点C 、D. 求证:AC BD =
例5如图,1O 与2O 内切于点P ,经过1O 上点Q 的切线与2O 相交于A 、B 两点,直线PQ 交2O 于点R.
求证:RA RB =
出题意图:考查相切两圆的性质.
解析:利用相切两圆的性质:两圆相切,连心线过切点.本题中过两个圆心作一条直线,则这条之间直线必过点P ,然后利用圆中的相关知识即可解答. 2O 内切于点
∴经过点P
∴1O 相切与点
5
1O 与2O 外切于点,经过1O 上点2O 相交于PQ 2O 于点R. 例6上,1O 、2O 外切于点P.1O 与2O 与AC AB 相离. (1(2)设O 的半径长为
定义域.
出题意图:考查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
解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推导出第一问的结论,再结合锐角三角比的知识推出函数解析式,在考虑定义域的时候要考虑到相关动点的临界位置问题,这是个难点,需要多加注意.
答案:
解:(1)联结1O D
1O 与AB 相切于点D
DP ∴∥AC
(2)联结2O E ,则2O E AC ⊥,作AH BC ⊥于H. 当1O 与AC 当2O 与AB 在∆(1(2.
1. A.B.C.D.过直径的端点且与该直径垂直的直线.
2.已知O 的直径等于12cm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5cm ,则直线l 与O 的交点个数为()
A.0B.1C.2D.无法确定
3.
1O 的半径为3厘米,2O 的半径为2厘米,圆心距12O O =5厘米,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内含
B.内切
C.相交
D.外切
4.已知两圆的直径分别为6cm 和10cm ,当两圆外切时,它们的圆心距d 的大小是() A.8d cm = B.48cm d cm << C.8d cm > D.4d cm =
5.已知线段AB=3cm ,
A 的半径为4cm ,若A 与
B 相切,则B 的半径为cm.
6.如图,AB 与O 相切于点C ,OA=OB ,若O 的直径为8cm ,AB=10cm ,那么OA 的长是 cm.
7.设与O 的位置关
系是.
8.9.1O 、2O 的半径长分别是,如果1O 与2O 内含,那么圆心距d 的取值范围为.
10.11.已知1O 和2O 的半径为方程和2O 的位置关系.
12.求证:以AB 为直径的与CD 相切.
13.如图,OA=OB=8,OA ⊥OB ,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AB ,2O 与以OA 为直径的1O 相切于点E ,与AB 相切于F ,与OB 相切于D ,求2O 的半径长.
14.如图,已知A 是1O 、2O 的一个交点,点P 是12O O 的中点.过点A 的直线MN 垂直于PA ,交1O 、2O 于M 、N.
求证:AM=AN.
15.已知1O 和2O 相交于A 、B 两点,公共弦与连心线12O O 相交于点G ,若AB=48,1O 的半径130r =,2O 的半径240r =. 求12AO O ∆的面积. 提高训练题(B )
1.,则直线与O 的位置关系是()
A.2.已知
A.相交3.r 、d 4.1O 和2O 的圆心距径为5.Rt D 为圆心、(1(26.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弧外切,求tan ∠EAB 的值.
7.如图,点D 在O ⊙的直径AB 的延长线上,点C 在O ⊙上,AC CD =,30D ∠=°. (1)求证:CD 是O ⊙的切线;
(2)若O ⊙的半径为3,求BC 的长.(结果保留π)
8.如图,已知△ABC 中,∠C=90°,AC=12,BC=8,以AC 为直径作O ,以B 为圆心,
4为半径作B .
求证:O 与B 相外切.
9.如图,已知O 与A 交于B 、C 两点,A 在O 上,AD 是O 的直径,AD 交BC 于M ,AE 是O 的弦,AE 交BC 于N.若AM=4cm ,AN=6cm ,AE=24cm ,求O 的半径.
10.如图,AB 为半圆O 的直径,P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将线段PA 绕点P 旋转到与半圆O (1(2(31.BC 2.C 、D ,
弦3.在90,AC=3OC=x ,∆的面积为y.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在直角坐标平面内,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1,0),点C 的坐标为(0,4),直线CM x ∥轴(如图7所示).点B 与点A 关于原点对称,直线b x y +=(b 为常数)经过点B ,且与直线CM 相交于点D ,联结OD .
(1)求b 的值和点D 的坐标;
(2)设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POD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果以PD为半径的⊙P与⊙O外切,求⊙O的半径.
x
1.(
2.
3.(
4.
案.
5.
6.(
(2
基础训练题(A)
1.C
2.C
3.D
4.A
5.1cm或7cm
7.相切
8.内切
9.02cm d cm ≤<
10.4
11.两圆内含.(提示:算出半径之和和半径之差的绝对值,然后与圆心距比较即可)
12.
13.14.1.D 2.A
3.4.4
5.6.tan 7.(18.9.18cm(提示:由于△AMN ∽△AED ,列出比例式,从而可以求出AD 的长,即可算出答案)
10.(1)证明略(2)1(3)35
综合迁移题(C )
1.43
(提示:两圆外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和,矩形的两边和对角线都为两个圆的半径之和,因此可通过勾股定理求出a 、b 的关系)
2.EB 与圆O 2相切,证明过程略
3.2273215(0)501082
y x x x =-++<<(提示:BEC ABC AED BDC S S S S ∆∆∆∆=--) 4.(1)D (3,4)
(2)符合条件的点P 有三个,分别是(5,0),(6,0),(
25,06
).
(3)当P (5,0)时,⊙O 的半径为5-当P (6,0)时,⊙O 的半径为1 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