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五.古文阅读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

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

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

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

(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

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

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

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

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册子。

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3)蝴蝶装(唐末-宋元: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

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已出现,宋元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流传后世的宋元旧本也多是蝴蝶装。

(4)包背装(元-明中: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

蝴蝶装由于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翻书时,有时翻到有字的一面,有时翻到无字的一面,阅读起来颇觉不便。

于是人们尝试着把印好的书叶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叶和封面,就产生了包背装。

明代最为盛行。

(5)线装(明中-清末: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具体说来,线装工序包括折页、分书、齐线、添副页、草订、加书面、截书、打磨、包角、钉眼、穿线、贴签等,一般打四个装订眼,或书背上下两角加打两角成为六眼装。

线装书的出现也很早,北宋已有。

大约明中叶以后,线装成为图书装帧的主流形式。

今天,有些古籍仍然采用线装的形式。

6国内:甲骨、金、石、竹木、帛、纸7国外: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1.文献形成的主要方式:著、述(开创为著遵循为述)、编(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2.述举例:①《诗经》毛亨、毛苌传,郑玄笺,孔颖达疏②《三礼》郑玄注③《春秋左传》杜预注④《水经》郦道元注⑤《汉书》颜师古注⑥《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⑦《后汉书》李贤注⑧《三国志》裴松之注3.文献流布的主要方式: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激光扫描微机输入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重要的藏书机构:①西汉:石渠阁、天禄阁②东汉:石室、兰台、东观③北宋:崇文苑④明代:文渊阁2.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1)秦始皇焚书。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诸侯,李斯坚决反对并提出焚书坑儒(2)西汉末年战乱。

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皆被焚烧(3)东汉末年战乱。

董卓移都各类典籍丢弃焚毁(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集,靡有孑遗(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侯景叛乱,攻破建康,宫中书籍尽毁;梁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6)隋末唐初。

王世充藏书命人用船运送,将至京师,船倾覆(7)安史之乱。

《古今书录》,亡散殆尽(8)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两京沦陷,宫庙寺署,焚毁殆尽(9)靖康之难。

北宋末,金兵攻破汴京,书籍为之一空,书籍传到北方后,流传甚少(10)李自成起义。

焚毁秘殿藏书(11)乾隆禁毁。

乾隆对图书清查,由于政治原因,焚毁禁书(12)嘉庆宫火。

昭仁殿失火,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13)太平天国起义。

江浙文化发达地区损失惨重,文汇阁、文宗阁《四库全书》均被毁(14)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文渊阁《四库全书》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毁于一旦(15)庚子事变。

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使馆区,翰林院遭到严重破坏,《永乐大典》等遭灭顶之灾。

(16)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图书文物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

(17)文化大革命。

民间藏书被毁,家谱尤多。

3.历代藏书家:(1)宋:①晁公武,济南人,绍兴二年进士,撰《郡斋读书志》,其书多为四川转运副史井度所赠;②陈振孙,南宋人,撰《直摘书录解题》(2)元:赵孟頫,藏有宋板两《汉书》(3)明:①李开先,戏曲家,筑万卷楼。

“其家词山曲海,不下千卷”②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天一阁进书638部,天一阁藏明代方志,在全国首屈一指,还保存朱明一代直接史料,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最古的藏书楼③王世贞,字元美,重宋板书,藏有宋板《汉书》《后汉书》④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汉纪》⑤项元汴,字子京,天籁阁⑥赵用贤、赵琦美父子,赵琦美,字玄度,脉望馆⑦胡应麟,倾尽家产购书,著《少室山房类稿》⑧焦竑,字弱侯,藏书两楼,五楹俱满,《国史经籍志》《国朝献征录》⑨祁承㸁,澹生堂⑩钮石溪,世学楼11.毛晋,汲古阁,多宋元善本,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

(4)清上:①钱谦益,字受之,绛云楼,一重宋元板,一好自矜啬②钱曾,字遵王,述古堂③季振宜,字诜兮,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家,汲古阁,多宋、元刻本④王世禛,池北书库⑤徐乾学,传是楼⑥朱彝尊,曝书亭,《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⑦翁方纲,宝苏室⑧卢文弨,抱经堂,《群书拾补》,为校勘名著⑨朱筠,藏书处是椒花吟舫,上《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意见折》⑩周永年,藏书于借书园,修《四库全书》11.鲍廷博,《知不足斋从书》12.孔继涵,微波榭《微波榭丛书》(5)清下:①吴骞,拜经楼,藏书多经手校题跋②黄丕烈:为清代藏书家之最著名者,藏书处曰士礼居、百宋一廛、陶陶居、读未见书斋③汪士钟:艺芸书舍多宋元旧刊,名家抄校④张金吾:爱日精庐《爱日精庐藏书志》⑤瞿绍基:恬裕斋,后更名铁琴铜剑楼⑥杨以增:海源阁,其子作《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另有《海源阁书目》⑦丁申:八千卷楼,不以宋元版见长,特色在《四库》著录、《四库存目》《四库》未收之书较别家齐备⑧陆心源:皕宋楼(6)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指①常熟瞿氏瞿绍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铁琴铜剑楼书目》②山东杨氏杨以增海源阁,藏书目录《楹书隅录》及《续编》、《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③归安陆氏陆心源皕宋楼,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④钱塘丁氏丁申八千卷楼,藏书目录《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1.版本:指雕刻木版刷印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还没有这个词,雕版印刷发明后,主要是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

(与“写本”相对)2.善本:①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对一般读者来说,凡经精校精注精刻精印的本子,都可算是善本。

②“善本”本来的含义是“好的本子”,而“好的本子”是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

3.版本的类型:(1)写本,又叫抄本。

写本一般又分为①手稿本②清稿本③抄稿本④影钞本⑤抄本(2)刻本(3)套印本(4)恒版与拱花印本(5)活字本(6)石印本(7)坷罗版印本(8)批校本、题跋本。

4.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举例:①《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卷,清王先谦②《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清王先谦③《汉书补注》一百卷,清王先谦④《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清王先谦⑤《荀子集解》二十卷,清王先谦⑥《庄子集解》八卷,清王先谦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⑧《论语译注》杨伯峻⑨《孟子译注》杨伯峻⑩《列子集释》八卷,杨伯峻第六章文献的校勘1.校勘:改正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字句或篇章上的错误,使其恢复或接近本来原貌。

2.文献错讹类型:①讹:即文字错误②脱:脱文,也叫夺文。

即漏掉文字③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人或者重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④倒:即文字颠倒⑤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3.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①主观条件:校书者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力②广求异本:校书必广求异本,尤其必须广求古本。

③广求相关资料:凡校某书,应对所校古书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查,达到相当程度,以便校勘时随时参证。

④精研所校之书:凡校一书,应对该书反复阅读研究,熟习内容和行文规律,以便前后互证。

4.校书的主要方法:①对校法:假如一部书传世的本子不止一个,那就应对不同的本子进行对校。

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③本校法: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

要求掌握本书④综合考证法(又称理法):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沽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