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
《苏氏文集》序[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
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相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近而贵远忽:忽视。
B.晏.然无事晏:平安。
C.至废.为民废:残废。
D.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官名。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
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
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
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
大理评事为大理寺的最高长官。
D.长史,职官名,其掌管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在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古文就又兴盛起来。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1.C 解析:C项,废:削除,罢免。
2.A 解析:A项,都是介词,把。
B项,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副词,加强感叹语气/代词,代自己。
D项,动词,写作/介词,被。
3.C 解析:C项,评事为大理寺属官,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
4.A 解析:根据句意,“同时饮酒得罪之人”中间不应断开,“不幸死矣”中间也不宜断开。
5.B 解析: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又兴盛起来。
6.(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如果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3)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
参考译文我的友人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
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
(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
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即使他的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于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
大凡人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呢?”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
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类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
唐朝衰弱,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
又过了将近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
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
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
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却不顾及这些。
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
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而死,享年四十一岁。
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看他感到高不可攀,但一接近他就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
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在子美身上。
依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
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