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ppt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拟设课程)
7、主要课程介绍 8、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9、教学计划表
10、方案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开发(分析、设计、课程文件、
教材、教学资源、硬件等);
——课程的实施(指备课、讲课、作业、实践 环节、辅导、考核等);
——课程的评价(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方式);
行业专家 工作分析专家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行业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技术 过程
人才需求调研 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教材开发模式 教学过程分析
结果形式
培养目标 能力标准 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
教材 学习结果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有着大体相同的
作用,不同在于:
内涵建设的要点
——要把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 提高质量是第一要务)
策略:
——理念更新是先导, ——专业建设是根本, ——课程改革是核心, ——师资队伍是关键, ——设施条件是保证.
一、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
——办学层次定位 ——学校规模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 ——专业建设与特色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目标定位
——学校围着市场转 ——专业围着产业转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市场↔学校 产业链 ↔专业群 职业岗位(群) ↔ 课程
同心多角
辅助 相关
核心专业
——集群式(Cluster)专业结构
以重点专业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一 个专业,多个方向 按一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平台 按二级类设置专业课平台 按具体专业设置专业方向 专业集群的设置与目录中的大类专业和二级类专业 的设置相契合
二、专 业 建 设
1、专业建设的方略
构建“一体两翼”模型 ,“头首”是专 业设置,“脊梁”是师资队伍,“两翼” 分别为软件和硬件设施,“内核”是课程 建设
目标:
——“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专业建设的任务主要要有系部承担
2、专业设置
市场需求 依托行业 根据产业链 细分工作岗位 构建专业群结构
——课程的管理(课程文件、师资队伍、教学 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
▲ 课程建设工作主要由教研组(室)承担。
课程发展
课程 课程观
课程工程系统
课程研究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设软硬 计件件
领贯 会彻
过 结 计组控 程果 评 评 划织制 价价
2、课程开发的几种实践比较:
——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理念和实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谈兴华
背景
“十一五”期间教育要抓住六个关键字 义务教育——普及 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
——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 53亿,重 点支持1080个实训基地,1235个示范性中 职校,70个示范性高职院
——全省目前有中职校634所,高职校40 所,高校 119所 (其中高职院 76所)
——开发的途径更科学
调查研究、岗位分析、培养目标、教学分 析( 拟设课程、课程体系)……
——开发主体多元化
——呈现形式更全面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专业名称 2、学制(招生对象、年限、层次) 3、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4、 职业面向 5、主要就业岗位 6、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2)时间优势 长周期培养优势,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
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3)生源优势 学生入学年龄小、适应性好、可塑性强;
(4)相对劣势 学生不够成熟、起点低、周期长、教学的空
间与跨度大。
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 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高技能人才(或高等技术应用型 人才)
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
Y 型 公共课
——专业建设走集约型(Intensive) 发展道路
——专业教育资源集成化 (Integrated)的配置
3、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最基本的教育 教学文件,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 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开发主体
教育部门 职业学校
(1)体现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的理念 前者是规定下限,上不封顶,自主发展;后者
给出的是教学评价、教材等的最高要求; (2)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素质---知识—能力(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要求; (3)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着眼 让学生学会学习; (4)提出多元评价的建议。
对于高校办学的多样化 ——层次分:专科、本科、研究生; ——类型分:单科、多科、综合性; ——能级分:研究型、研教型、本科教
学型、职业技术型; ——科类分:文、理、工、农、医、体、
政法、师范; ——隶属分:部属、省属、市属、公办、
民办。 导向明确,安于定位,有利于办出水
平 ,办出特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向,实行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 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 路.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体例比较
课程标准总体结构框架
教学大纲
前言 (概述)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内容标准 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 6级(研究生教育)
5级(大学教育) 5A
5B
4级(补习)
4A 4B
3级(高中阶段) 3A 2级(初中阶段) 1级(小学教) 0级(学前教)
3B
3C
2级
1级
0级
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色
(1)系统优势
直接沟通了中、高职教育,避免了因衔接而 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重复;
DACUM方法
综合能力
A1 A11 A2 A21 An An1
专项能力
A12
A22
An2
A1i A2 j
Ank
项目课程:
是以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 职业技能为实践活动为依据,选择、组织课 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 的课程模式.
3、课程标准与大纲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