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 首先,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 •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 最后,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18
•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行)》。
• 第八次:1999年6月,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启动。
11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际背景 •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
7
二、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态度、道 德的发展
• 2、以基础学力为中心,提高课程标准 • 3、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 4、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 5、尊重学生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课程 • 6、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8
三、中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6
• 日本: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2003年全面实行
“学校五日化”后的新课程进行探讨 • 199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接受了文部大臣“关于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 • 1996年,发表第一次审议报告,把在“轻松宽裕”
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力”作为今后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 • 1998年,公布《幼儿园及小学、初中课程标准方 案》 • 1999年,公布《高中课程标准方案》 • 2002年,新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开始实施
冲击。 • 2、国外课程改革的变化 • 国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
科书制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 应的改革。
12
• 课程目标: • 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
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 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 民教育。 • 课程设置: • 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 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 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 信息技巧方面的内容。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 •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实施素质教 育的根本方针。 •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
17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三讲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1
第一节 课程改革及其基本问题
• 一、课程改革的涵义 • 课程改革是以一定理论为基础,按照某
种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的有目 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涉及学校体制的 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等,其核心是价值 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
2
二、课程改革的动因
• 1、社会体制的变化; • 2、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的发展; • 3、科技革新; • 4、学生的发展; • 5、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提出新世纪要达到的三大目标以及要采取的十大 措施 • 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的教育改革法案
5
• 英国: • 1997年,通过《1997年教育法》,成立
“课程与资格局” • 1998年,课程与资格局在咨询、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全国性课程改革 的计划草案 • 1999年国家课程改革方案出台 • 2000年9月起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
3
第二节 当代中外课程改革
• 一、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回顾 • 1、1957—1967年,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的课程
改革运动; • 2、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运动; • 3、 20世纪80年代,出现新学科主义课程改革运动; • 美国:1983年,《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英国:1985年,公布《把学校办得更好》,1988年,规
• 建国后至今,我国课程改革进行了八次:
第一次(1950—1952年):建国后,新中国 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 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 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 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
9
• 第三次(1958年9月):以党中央、国务院 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
• 第四次(1963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 第五次(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 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10
• 第六次:1988年5月,颁发《义务教育全日 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 的教学大纲。
13
• 教科书的管理和审定: • 尽管教科书的编制和选择等方面的政策
不一,但都切实体现了教科书的多样化, 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 课程管理: • 各国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课程权力分享, 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课程成为课程管理 的主流。
14
• 课程评价方面: • 课程评价的改革较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定“国家课程” • 日本: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 • 20世纪80年代新学科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总的特点在于:主
张加强基础学科、更新学科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
• 4、20世纪末90年代,新一轮课程改革出现 • 美国: • 1990年,《国家教育目标》 • 1991年,《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 1993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 1997年,克林顿总统在教育改革、课程改善方面
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 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 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15
• 国内背景 •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 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
了现实基础。
16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三个面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