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引入:新授: 1. 向量的概念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记为向量a ,b ,c ,...等,在书写时,则在小写西文字符的上方加一个小箭头,例如a ,b ,c,...等.如果向量的方向限于平面内,则叫做平面向量.向量的大小是一个非负数量,叫做向量的模.记为|a |,|b |,|c |,...或|a |,|b |,|c|,....特别地,若一个向量的模为单位1,则叫做单位向量,单位向量常记作e .若一个向量的模为0,则叫做零向量,零向量总是记作0.零向量的长度为0,且规定零向量0的方向是可以任意确定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确定向量的大小、方向,我们又把向量 表示成如图7-2(1)上所示的带箭头的短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 了它所表示的向量的方向,而线段的长度则是它所表示的向量 的模(即大小).有时,为了突出短线段的起终点,会以字符标 出起终点(见图7-2(2)),此时可以以AB ,CD ,11C B 等表 示向量,而向量的模,也就对应地表示为|AB |,|CD |,|11C B |.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向量只含有大小、方向两个要素,因此,即使当我们用带箭头的短线段表示向量时,与带箭头的短线段的起终点是没有关系的.为了突出这一点,有时又把向量记作自由向量.例1 设矩形ABCD 的边长为2和3,其所有的边及对角线,能构成多少向量?这些向量的模是多少?课内练习11. 一个正六边形的所有边及中心到各顶点的连线,能构成多少向量?试写出全部所构成的向量;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求全部向量的模,并判断哪些向量是单位向量?ca图7-2(1)b D C图7-2(2)BAB 1C 12. 向量的比较(1)向量相等任意两个数量a,b都可以比较,其关系不外乎相等(a=b)或不相等(a≠b)两种,只要根据两个数的大小就可以下结论.因为向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所以比较两个向量a,b的相等与否,不但要比较它们的大小,还要比较它们的方向.当且仅当a,b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才能说a,b相等,并表示成a=b;否则a, b就不相等(a≠b).在例1中的相等向量有且仅有AB=DC, BA=CD, BC=AD, CB=DA,更仔细地说,不相等的两个数量还可以有大于、小于的关系,那么向量之间是否也能有大于、小于关系呢?因为大小、方向的整体组成向量,方向是不能比较大小的,因此向量本身之间也不能比较大小,即两个向量不能谈及孰大孰小.当然,向量的模是数量,因此向量的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即使两个向量a,b有相同的方向,且|a|>|b|,我们仍然只能说向量a的模大于向量b的模,而不能说向量a大于向量b.若a=b,则把表示a,b的箭头短线段的始点移到同一点时,它们必重合;反之把两条箭头短线段的始点移到同一点时重合,那么这两条短线段表示相等的向量或同一向量.例2 物体从点A出发位移,第一次沿水平线位移到B,位移量为3;然后继续沿铅直方向向下位移到C,位移量为4.(1)试以向量表示这二次位移,并在平面上作出这两个位移向量;(2)在A的铅直下方4处标注点D,能否说第二次位移的位移向量是AD?为什么?(2)相反向量对数量,若两个数a,b的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则把a,b叫做一对相反数.对向量,若两个向量a,b的长度相等但方向相反,则这一对向量叫做相反向量,记作a=-b或-a=b.对调一个向量的始点和终点,即得到了它的相反向量,即AB=-BA.例如在例1所有的向量中,共有如下六对相反向量:AB=-BA, BC=-CB, DC=-CD, DA=-AD, AC=-,CA, BD=-DB.例3 对例2的问题,若记第一次位移向量为a,第二次位移向量为b,现继续作第三、四次位移,第三次位移是从C出发向左移动3到D,第四此则从D返回A.试以a,b表示第三、(3)平行向量若两个向量a,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把这一对向量叫做平行向量,也可以说向量a平行于向量b或向量b平行于向量a.规定零向量平行于任意向量.根据平行向量的方向特征,若向量a位于直线l上(即a的始终点都在l上),则只要平移a 的平行向量b,b也必定能位于直线l上,因此又把平行向量叫做共线向量.例4 找出一个梯形各边构成的全部向量及这些向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课内练习21. 课内练习1的所有向量中,有哪些是相等向量?哪些是相反向量?2. 作出一个梯形及其中线,可以构成多少向量?这些向量之间存在哪些关系?3. 以F,F1都表,示方向向上、大小为10N的力,考察把F作用在物体W的左上角和F1作用在物体W的右上角两种情况(如附图),物体受力后的移动情况肯定不同,这与F=F1的结论矛盾吗?试作出合理的解释.第3题图F1新授:(1)向量的加法运算 向量加法运算的法则.向量a 加向量b 的结果a +b 是按照下列法则生成的一个向量c :把b 的始点移到a 的终点后、从a 的始点连到b 的终点.记作 c =a +b .与数量相加一样,把a 叫做被加向量,b 叫做加向量,c 叫做和向量.在a ,b 不平行的情况下,c 是重合a ,b 的始 点、以a ,b 为邻边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向量, 其指向与a ,b 同侧(平行四边形法则,见图9-9(1)); 也是是以a 的终点作为b 的始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 第三边向量(三角形法则,见图9-9(2)).对于三角形 法则我们可以归纳为:首尾相连首尾连. 例4 用两种方法作出图9-10(1)中向量a ,b 的和向量c .解 (1)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把的始 点移到同一点构成一个以为相邻边的平 行四边形,对角线向量即为和向量c . (见图9-10(2))(2)移b 的始点到a 的终点,从a 的始点连向b 的终点的向量即为和向量c (见图9-10(3)). 例5 (1)若b =-a ,求c =a +b ; (2)若a ,b 平行,求c =a +b . 例6 已知向量a ,b , c , d 如图9- 12,求f =a +b +c +d .解 逐次应用向量加法的法则—— 移加向量的始点到被加向量的终点,从图9-9(1)图9-9(2)图9-10(3)ab• bc图9-10(2)ab图9-10(1)图9-12abdc abcdf被加向量的始点连向加向量的终点,得 到和向量f 如图9-12所示,其中虚线表 示的向量,从左向右依次是a +b , a +b +c . 课内练习31. 请举一个向量相加的实际问题.2. 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能适用于怎样的情况?3. a +(-a )=0,因此|a |+|-a |=0,这个结论正确吗?一般地,c =a +b ,因此|c |=|a |+|b |,这个结论正确吗?由此可以对向量相加与向量的模相加作出怎样的结论?4. 矩形ABCD 如图,试求AB +BC ,BC +AB ,BA +BC ,BA +CB 得到的和向量之间有哪些关系? 5. 矩形ABCD 如第4题,求(AB +BC )+CD ,AB +(BC +CD ),AB +BC +DC ,BA +BC +DA . 得到的和向量之间有哪些关系?数量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a +b =b +a )、结合律(a +b +c =(a +b )+c =a +(b +c )),向量的加法运算同样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a +b =b +a , a +b +c =(a +b )+c =a +(b +c ), (2)向量的减法运算如同数量a ,b 相减a -b ,是被加数a 与加数b 的相反数-b 相加一样,所谓向量a ,b 相减a -b ,实际上是向量a 与向量b 的相反向量-b 相加,即a +(-b ).应用向量加法法则,可以得出向量减法运算的法则.图9-13(1)中是已知向量a ,b ;图9-13(2) 显示了a +(-b );图9-13(2)显示了 a -b 的直接运算法则,法则的文字 表述是:a -b 的结果是一个向量c ,把a ,b 的始点移到同一点,从b 的终点连向a 的终点的向量就是c (三角形法则) 对于三角形法则我们可以归纳为:首同尾连,剪头指向被减.第4题图A BC D图9-13(1)ab图9-13(2)-ba-b ac图9-13(3)记作c=a-b.a叫做被减向量,b叫做减向量,c叫做差向量.例7 在∆ABC中,把每条边都作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向量,并把这些向量叫做边向量.为了使CA是另两条边向量的差,另两条边向量应是怎样的?例8 在∆ABC中,若边向量为AB,AC,BC,求(1)a=AB+BC+AC;(2)求b=AB-BC-AC.课内练习41. 在∆ABC中,把每条边都作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向量,并把这些向量叫做边向量.为了使AB是另两条边向量的差,另两条边向量应是怎样的?2. 在矩形ABCD中的边向量为AB,BC,CD,求(1)a=AB-BC;(2)b=BC-AB;(3)c=CD-BC;(4)d=AB-BC- CD.因为向量相减是被减向量与减向量的负向量相加,而向量相加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这样向量的减法运算所能满足的运算律也就唾手可得了,例如a-b=-b+a,a-b-c=a-c-b=a-(b+c).(3)向量的数乘运算在数量运算中,若a=2,b是a的两倍,则b=2a.在例8向量运算中,我们两次都遇到a=AC+AC,b=CB+CB这样两个相同的向量相加问题,能不能也能简写成a=2AC, b=2CB呢?这完全取决与如何规定2AC,2CB的含义,若规定它们的含义确实与AC+AC,CB+CB相同,那么这种简写就完全合法且合理了.为此我们作如下的定义:一个实数α乘以向量a的结果是一个平行于a的向量b,b的模是a的模|α|倍,即|b|=|α|⋅|a|;b的方向当α>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α<0时与a的方向相反.记作b=α⋅a或b=αa,把向量的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运算.根据向量数乘运算的这种规定,立即可知-a=-1⋅a,a+a=2a,-a-a=-2a.把数相加和向量相加所满足的运算律结合起来,立即可得向量数乘运算满足下述两个分配律:(α+β)a=αa+βa,α (a+b)=αa+αb,其中α,β是任意实数,a,b是任意向量.根据向量的数乘运算,我们有:如果有一个实数α,使b=α⋅a(a≠0),则a与b是平行向量;反之,如果a与b是平行向量,则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α,使b=α⋅a(a≠0).例8 设c=-2a, d=-3a, f=-2b, g=a -2b,求h=2a+3f-3d+4g+2b-2c.解h=2a+3f-3d+4g+2b-2c =2a+3(-2b)-3(-3a)+4(a -2b)+2b-2(-2a)=2a-6b+9a+4a -8b+2b+4a=(2+9+4+4)a-(6+8-2)b=19a-12b.例9 ∆ABC的AC边长为a,现把AB,BC边各延长原来的0.8倍成为∆A1BC1,求边A1C1的长(见图9-15).课内练习51. 已知向量a,作出向量-2a, 3a.2. 已知向量a的模为s,求向量b=0.1a, c=-3a, d=2.5a的模.3. 设c=-a, d=-3b, f=2b, g=-2a -b,求h=2a-3c +3f-3d-3g-2b.4. 甲、乙两人从同一点出发,取不同方向前行.当甲行进2km、乙行进6km时两人相距4km,问当甲、乙继续按原方向分别继续行进1.5km、4.5km时,两人相距多少?复习引入:新授:1.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 (1)坐标基底向量设在平面上已经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xOy }.方向为x 轴正向的单位向量i 、方向为y 轴正向的单位向量j 叫做该坐标系的坐标基底向量(见图9-16).(2)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在坐标平面上给定了向量 a ,平移其始点到原点后(见图7-17),设其终点A 的坐标为(x ,y ).把(x ,y )叫做向量a 的坐标,记作a =OA =(x ,y ).若向量a 的坐标为(x ,y ),则其模可以用坐标表示为 |a |=22y x + (7-2-1) 坐标基底向量也有其坐标,分别是i =(1,0), j =(0,1).以原点O 为始点、点A 在x ,y 轴上的投影为终点,是两个分别平行于i , j 的向量,根据向量加法定义,有a =x i +y j , (7-2-2) 即有了向量的坐标,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坐标基底向量的组合. 因为坐标基底向量也是自由的,你也可以不平移a ,直接在a 上作分解(见图7-17).例如从图7-18,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AB =i -2j =(1,-2).课内练习11. 写出图9-18中向量OP ,EF ,CD 的坐标,并求它们的模.2. 向量关系的坐标表示向量之间有相等、相反、平行(共线)等关系.当知道图7-17图9-18Ojyi x图7-16了向量的坐标后,这些共线的判定就变得十分简单. (1)相等:若a =(a 1,b 1),b =(a 2,b 2),则 a =b ⇔ a 1=a 2, b 1=b 2.即两个相等向量的坐标相等,坐标相等的向量相等. (2)相反:若a =(a 1,b 1),b =(a 2,b 2),则 a =-b ⇔ a 1=-a 2, b 1=-b 2.即两个相凡向量的坐标对应地互为相反数;坐标对应互为相反数的向量相反.(3)平行(共线):向量a =(a 1,b 1),b =(a 2,b 2)平行 ⇔ 移a ,b 的始点到原点后,它们的终点A ,B 与原点共线 ⇔ ∆OA 1A ∽∆OB 1B (见图7-19) ⇔ 2121b b a a =.所以两个向量的坐标对应成比例,则它们平行;平行向量的坐标必定对应成比例. 例1 已知向量a =(2,-1),当x 为多少时,向量b =(x ,2)与a 平行? 解 a //b ⇔ 212-=x ⇔ x =-4.所以当x =-4时a //b .课内练习21. 根据向量坐标,判断下列向量中存在的共线:a =(2,-1),b =(-2, 1),c =(-6, 3),d =(42,-21),e =(2,-1),f =(8,-4),g =(-2,-1). 2. 已知向量a =(9,-4),当y 为多少时,向量b =(-12,y )与a 平行?3.平面向量运算的直角坐标表示把向量数乘、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应用于向量对坐标基底的分解式(7-2-2),即可得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1)数乘:设a =(x ,y ),即a =x i +y j ,b =λa ,则 b =λa =λ(x i +y j )=λx i +λy j =(λx ,λy ),即 λa =λ(x ,y )=(λx ,λy ). (7-2-3) 即向量a 数乘λ后所得向量的坐标,是a 的纵、横坐标的λ倍. (2)加减法:设a =(a 1,b 1),b =(a 2,b 2),则图7-19a=a1i+b1j,b=a2i+b2j,a+b=(a1i+b1j)+(a2i+b2j)=(a1+a2)i +(b1+b2)j,即a+b=(a1+a2, b1+b2).(7-2-4) 同理也有a-b=(a1-a2, b1-b2).(7-2-5) 所以向量a, b的和、差向量的坐标,等于a, b的坐标对应的和、差.(3)给定始终点的向量的坐标向量a=AB.若已知点A,B在坐标A(x 1,y1),B(x2,y2)(见图7-20),则OA=(x1, y1),OB=(x2, y2),AB=OB-OA=(x2-x1,y2-y1).(7-2-6) 所以给定了始终点坐标的向量的坐标,等于终点坐标对应减去始点坐标.例2已知a=(1,-2), b=(2,3),求a+b,a-b, 2a-3b.例3 已知A(1,2), B(-2,1),求AB,BA.解应用公式(10-2-6),AB=(-2-1,1-2)=(-3,-1);BA=(1-(-2),2-1)=(3,1).例4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坐标A(1,1), B(2,3),C(-1,4)(见图7-21),求顶点D点坐标.例5 已知A(2,3),B(-2,5),且AB=2AC,求C点的坐标.例6 某人第一天按图9-23所示方向、以速度5km/h步行3小时到达A处;第二天又按图9-23所示方向、以速度15km/h骑了3小时自行车到达B处.问B离此人出发点的直线距离是多少?课内练习21. 已知a=(-1,2),b=(2,-2),求a+b,a-b,-a+2b.2.已知a=(-2+x,4),b=(-3,-1-y),且a=b,求x,y.3.根据下列条件求AB与BA的坐标:x图7-20yOABxBODCAy图7-21(1)A(-1,0), B(2,-1);(2)A(-2,1), B(3,1);(3)A(2,1), B(0,-2);(4)A(-2,4), B(-3,8).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A(1,0),B(2,5),C(-1,1),求D点坐标.5.已知A(6,-3),B(3,-5),且AB= -2AC,求C点的坐标.复习引入:新授:1. 向量的数量积(1)平面向量所成的角给定两个非零平面向量a ,b ,移它们的始点到同一点,以表示向量的线段所在直线为始终边的角,叫做向量a ,b 所成的角,记作(a ^b )(见图7-25);为了使两个非零向量所成的角唯一,规定0≤(a ^b )≤π.零向量0与任何向量所成的角认为可以任意.为了方便有时也把(a ^b )叫做向量之间的夹角.从向量所成角定义,立即可知(a ^b )=0 ⇔ a //b (即a ,b 共线);(a ^b )= π ⇔ a =-b (即a ,b 互为相反向量). 特别地,当(a ^b )=2π,则我们说a 与b 垂直,记作a ⊥b . (2)向量的数量积已知向量a ,b ,a ,b 的数量积是一个以下式定义的数量: a ⋅b =|a ||b |cos(a ^b )其中(a ^b )表示向量a ,b 之间所成的角.向量作为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与数量有着区别.这种区别在运算方面的体现,是向量的有一些运算在数量运算中是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类别的,数量积就属于这种运算.这是因为向量的数量积,反映的是一个向量与它在另一个向量方向上投影的积.例1 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1)|a |=5,|b |=4, (a ^b )=23π,求a ⋅b ; (2)a =(3,4),|b |=21, (a ^b )=2π,求a ⋅b ; (3)a =(3,4), b =(-3,-4),求a ⋅b ; (4)a =(1,3),求a ⋅a ; (5)a =0,b =(x,y),求a ⋅b . 课内练习11. 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1)|a |=2,|b |=8, (a ^b )=4π,求a ⋅b ; (2)a =(1,3),|b |=31, (b ^a )=2π,求a ⋅b ; (3)a =(-3,-2), b =(3,2),求a ⋅b ; (4)a =(5,3),求a ⋅a ; (5)a =(10,y),b =0,求a ⋅b .(3)向量数量积的基本运算法则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立即可知成立如下运算法则:①交换律:a ⋅b =b ⋅a ;图7-25②数乘分配率:(λa )⋅b =a ⋅(λb )=λ(a ⋅b ),(任意λ∈R );③分配率:(a +b )⋅c =a ⋅c +b ⋅c .例2 设AB =(3,-1), |CD |=2, θ=(AB ^CD )=3π,求 (1)(2AB )⋅(3CD );(2)(AB +2CD )⋅AB ;(3)(-4AB )⋅(AB +2CD ).课内练习21.已知|a |=4, |b |=3,a 与b 的夹角为65π,求(2a -b )⋅(a +2b ). 2.已知A (-1,2),B (1,4),|CD |=4, θ=(AB ^CD )=3π,求 (1)AB ⋅(3CD );(2)(2AB +CD )⋅AB ;(3)AB ⋅(-AB +2CD ).(4)向量数量积的基本结论从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可以得到一些经常用到的基本结论,这些结论是必须熟记的. ①a ⊥b ⇔ a ⋅b =0;②当a //b 且同向时,a ⋅b =|a ||b |;当a //b 且方向相反时,a ⋅b =-|a ||b |;③a ⋅a =|a |2,所以|a ;④cos(a ^b )=||||b a b a ⋅⋅. (7-3-2) 最后一个公式(9-3-2)对求向量所成角十分有用.例3 已知|a |=4, |b |=5,分别在下列条件下求a ⋅b : (1)a//b ; (2)a ⊥b .例4 已知|a |=2, |b |=4,a b =-6,求(a ^b )的余弦值.课内练习31. 已知a //b ,|a |=1, |b |=2,求 a ⋅b .2. 下述四个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1)0⋅a =0;(2)|a |=a ⋅a ;(3)a ⋅b =|a ||b |;(4)a ⋅b =|a ⋅b |;(5)|a ⋅b |=|a ||b ||cos(a ^b )|;(6)(a ⋅b )(a ⋅b )=(a ⋅a )(b ⋅b )=|a |2|b |2;(7)a //b ⇔ 存在实数λ,使a ⋅b =λ|a |2;(8)(a +b )⋅(a -b )=|a |2-|b |2;(9)(a +b )⋅(a -b )=a 2-b 2.3. 已知|a |=1, |b |=4, a ⋅b =,求(a ^b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向量数量积(9-3-1)是不依赖于坐标系的几何定义,如果在坐标平面上讨论,把向量数字化(即求出向量的坐标),那末就能以坐标计算来表示向量的数量积.首先考察坐标基底向量i , j 的数量积,有i ⋅i =1;i ⋅j =j ⋅i =0;j ⋅j =1. (4)现设向量 a , b 的坐标为a =(x 1,y 1), b =(x 2,y 2),即a =x 1i +y 1j ,b =x 2i +y 2j ,则 a ·b =(x 1i +y 1j )·( x 2i +y 2j )=x 1x 2i ·i +y 1y 2j ·j +x 1y 2i ·j +y 1x 2j ·i ,即 a ·b =x 1x 2+y 1y 2. (7-3-3) 这就是说,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坐标的的对应乘积的和.以坐标表示向量数量积的基本公式③,能得到我们熟知的一些公式:设a =(x ,y ),则a ·a =|a |2=x 2+y 2,即向量模公式 |a |=22y x +;特别地当a =AB ,且起终点坐标A (x 1,y 1),B (x 2,y 2)为已知时,由AB =(x 2-x 1,y 2-y 1),即得 |a |=|AB |=212212)()(y y x x -+-,此即为两点间的距离.例5 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1)a =(2, -1), b =(3, 1),求a ·b ;(2)c =(-1, -1), d =(1, -1),求c ·d .例6 已知a =(1, 2), b =(-2, 3),求(a +b )⋅(a -b ), (a - b )⋅(2a +b ).例7 (1)已知a =(-2, 6), a ·b =-6,设b =(6, y ),求y ;(2)已知a =(2,2), (a ^b )=4π, |b |=2,求b 的坐标. 课内练习41. 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1)a =(-2, 1), b =(3, -1),求a ·b ;(2)c =(4, -1), d =(2, -1),求c ·d .2. 已知a =(2, -1), b =(-1, 5),求(2a +b )⋅(2a -b ), (a -2b )⋅(2a +b ).3. 设a =(x , 6), a ·b =-6, b =(2, -1),求x .4. 已知|a |=1, (a ^b )=43π, b =(-1,2),求a 的坐标.(2)平面向量所成角的计算公式把(9-3-3)向量模计算公式代入已有的向量所成角计算公式(7-3-2),得cos(a ^b )=222221212121y x y x y y x x +⋅++. (7-3-4)直线间夹角或向量间所成角的计算,一直是令人头痛的事.(7-3-4)表明,只要知道向量的坐标,就能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所成角,是今后计算的主要手段.特别地,从向量数量积基本结论①和(7-3-4),还能得到a ⊥b ⇔ x 1x 2+y 1y 2=0,(7-3-5) 这也是用来判定向量垂直的主要手段之一.例8 求向量a 与b 所成角:(1)a =(2,1) , b =(3,-1);(2)a =(2,-1) , b =(-3,-1).例9 已知点A (1,2),B (2,3),C (-2,5) .求证∠BAC =2π.课内练习51.求求向量a 与b 所成角:(1)a =(-1, 2), b =(2, 3);(2)a =(-1,-2), b =(2, -5).2. 证明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 A (-1, - 4), B (5, 2), C (3, 4);(2)A (-2, -3), B (19, 4), C (-1,-6).3. 已知a =(4, 2), b =(-3,-3),当k 为何值时,a +b 与k a +2b 垂直?4. 已知点A (0,1), B (5,2),求点P (x ,y ),使PA ⊥PB 且PA =P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