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落实素质教育------浅谈交响乐课程的意义音乐欣赏
交响乐是为整个管弦乐队所作的奏鸣曲,它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
这类体裁具有共同的特征:首先,都是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其次,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再者,交响音乐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交响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表现力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人类的音乐感觉、思维、创造及其器乐表现能力发展到巅峰状态的客观表示。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层层的考试、层层的刷新,使大部分接受教育的人自一开始就清楚成绩分数是最为关键的,选择学校的时候都是以升学率和考试总分来衡量一切的,这种应试教育形式存在就违背了素质方面的提倡;就有如工厂生产零件,一味提倡提高出产量,哪能注重到质量和创新呢?
一位著名华裔科学家在回答一名大学生提出“中国能不能向世界贡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时,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近期出现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特别强调中国忽视对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问题。
交响乐的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高等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交响音乐是伴随工业革命发展的现代文明的精华,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它已经成为现代音乐中表现力最丰富、适应性最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在高校中提倡和普及交响音乐,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从来不愁毕业生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学生在毕业20年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升职情况却赶不上耶鲁、哈佛等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在研究后发现,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在人文、艺术修养方面不如后两个学校。
学校从20世纪40年代起效仿哈佛大学组建了自己的学生交响乐团,并开始加强包括音乐在内的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
在普通高校中开着交响乐课程是人才多
样化的评价与选拔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高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实践,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为建设博大的大学文化进行的重要工作。
交响乐不但能丰富大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对身心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同时,感受交响乐,表现交响乐的过程也是培养,表现交响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大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交响乐作品表现手段、交响乐形象和进行乐理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过程。
交响乐艺术对人的成长及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说具有一种文化拯救的力量。
同时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也有着更紧更复杂的内在联系,它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并试图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在未来社会中,交响乐活动不但将作为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形式存在,而且也将作为一种知识经济的产业形式不断的发展,也就是说,交响乐活动将以比现在多得多的方式和更强大的功能服务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将要求有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内容来不断适应和推动时代的发展。
交响乐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开设交响乐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1997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召集了一个由李德伦等音乐家参加的座谈会。
会上,李岚清同志发表讲话指出:要在高等院校中提倡交响乐。
“高雅音乐进入校园,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其主要目的在于影响高校中的普通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校园里,即可欣赏到较高水平的交响乐,从而培养他们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唤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
加强高校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地引领学生学习、继承、借鉴、传播、创新优秀音乐文化,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交响乐团的建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交响乐可以有助于养成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的人文素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显然,“乐”的完成,是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
孔子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作用,说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认为音乐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更进一步认为音乐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人格的更高境界。
《礼记·文王世子》中有一句话:“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可见孔子对音乐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的形成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
在我们当前社会的各种音乐形式中,交响乐被推崇为“严肃音乐”、“高雅艺术”,那么我们可以相信,
对交响乐的提倡,是符合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高校健康的文化氛围建设目标的要求的。
当学生对交响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一首《长江之歌》形象地描绘了长江古老的历史和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雄姿,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各民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雄心壮志,无论是欣赏、演唱还是器乐演奏,都会激起为祖国母亲争光的强烈共鸣,使大学生对美好、崇高的境界追求成为向往的目标。
(二)交响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最突出的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思维通常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现当代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对于艺术与科学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现代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负责逻辑思维的人类左脑和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之间的功能往往互相促进,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音乐艺术的对右脑形象思维能力的促进,可以有助于人的想象力的提升和左脑的智力开发。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指出:“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能最大开发人的智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爱惜时间,,但是用于练习和欣赏音乐的时间却毫不觉得可惜。
他曾经强调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没有小提琴,爱因斯坦也许不再是爱因斯坦。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不仅是地质学界的学术泰斗,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交响乐这一人类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的乐种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三)交响乐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交响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表现的手段、形象的创造,以及情感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经验。
交响乐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审美途径,有一项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全面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高校对于交响乐的提倡必须成为一种自觉的、经常性的行为,开设有关交响乐的历史、欣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交响乐这类高雅的艺术形式,逐渐认识到交响乐真正的美感所在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
这对构建高品位的校园审美文化,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交响乐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在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竞争压力很大,这也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交响乐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对待、正确处理,增强抗压能力。
交响乐的推广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欣赏过程
中娱乐身心、放松情绪、缓解压力。
这对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五)交响乐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很多科学家都对“优美的交响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做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能引起许多疾病;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
所以人们总喜欢把交响乐与舞蹈、交响乐与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
在某工科院校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虽然能识简谱的仅占
2.6%,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系统学习过交响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但是,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欢交响乐。
所以开设交响乐课程,并非凭空增加学习任务和负担。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开设交响乐选修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