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民事法律行为培训教材

第二章民事法律行为培训教材

分析:这里涉及的是真意保留。在本案中,虽然没 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张大强知道张小强不愿意将 画赠送给他,但是,析之情理,张大强是应该知 道的。所以,张小强可以主张他的意思表示无效。
案例
王平与张其系朋友,1988年2月,张其因结婚需要钱, 遂从王平处借款5000元。张其结婚后宴请一些好友。 在宴席上,其他朋友对王平开玩笑讲:“都是哥们,这 5000元还借什么,干脆给张其算了。”王平也随口 讲:“算就算了。”张其遂笑着讲:"那我就不还了,算 你送的。"
2、 虚伪表示
含义:又称假装行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对非 真意都有认识,并且双方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 示。
虚伪表示的特征在于:当事人都欠缺效果意 思,并不想使其行为真正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法律效果:在当事人之间,其意思表示无 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案例
胡铁花因为欠李寻欢的钱被法院强制执行其财产。 胡铁花为了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与沈浪串通, 假装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与沈 浪。后来,沈浪因 为其分期付款的月供不足,于是将胡铁花的 “天龙”音响出售于外地商人楚留香。三人因此 发生纠纷。
分析:这个赠与合同才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 意思表示。该赠与合同是有效的,买卖合 同无效,张大强无权主张与张小强平分该 房产。
4、 错误
含义:错误是基于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做出 的意思表示。表意人的表示是非故意的、偶然的、 不自觉的与其意思不一致,原因是误认或不知。
法律效果: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了 重大误解。包括:①对行为性质的误解。②对相 对人的误解。③ 对标的物的误解。重大误解的 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答案】:BC
条件分类
1.停止条件与消灭条件
停止条件(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 律效力。
消灭条件(解除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2.积极条件(肯定条件)和消极条件(否定条件)
积极条件,是指以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 如约定的“某人考上大学” 如何;
《合同法》第45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 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 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 不成就。”
课堂测验
在所附条件不成就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 为( )。
A. 自动解除 B. 自始无效 C. 继续有效 D. 不生效 【答案】C
六、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 定一定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 事法律行为。
期限和条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相同点:都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不同点:期限是确定的、将来一定能到来的; 而条件则属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的事实。
律效力。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一方于交付实物前反悔而为对方造
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实践性(要物)民事法律行为
不仅要求对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交付实物才 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问题:买卖、租赁、保管、捐赠分别属于哪种法律行为?
课堂测验
【判断题】区分诺成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的民事 法律行为的法律意义在于二者的成立和生效的 时 间不同。( )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由当事人请示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 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重大误解 (二)显失公平
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比较
撤销前效力 权利行使 时间限制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有效 撤销权人 一年内
无效的民事行为 无效 无需手续 没有
一些相关案例
一、意思表示不真实
五、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条件必须符合如下事实: 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条件是否发生不能确定
如果所附条件不可能发生,应当认定民事行为无 效。
3.条件是由当事人确定而非法定的 4.条件必须合法
【多选题】甲与乙签订了一份租房协议。协议规 定,如果乙女能考上高中,则乙租甲住房居住。 这一民事行为的性质是( ) A.既未成立,也未生效 B.已成立,但未生效 C.是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D.是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E.是可撤销的合同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向张其催还借款。张其 对王平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不用还了, 现在怎么又向我要?"王平向张真解释,那是他随口开 玩笑。张真表示,他是当真的。王平多次催要无果, 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张真归还借款。
问题:张真是否需要还款?
因为赠与是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缺乏一方当事人 之真实意思表示即不能成立。当然,在特定条 件下,一方当事人之意思表示虽是开玩笑,但 如让对方当事人信以为真,且为迎合这一表示 而损失财产之话,一方当事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必须采用一定的 方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一般有书面、公证、签证、登记、公告、审核批 准等形式。
如:采用录音方式设立遗嘱而必须两个以上的见 证人在场见证
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不拘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行为的形式,只要该行为意
思表示合法,行为即可生效。
课堂测验
一个完整的民事法律行为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有三 个:一是行为人;二是标的;三是意思表示。
罗马法学家留下的疑难案件
古罗马法学家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件:某男在临死 前,妻子已有身孕,遂立下遗嘱:如果妻子生 的是儿子,那么他的遗产的分配方案是:
妻子得他的遗产的1/3,儿子得他的遗产的2/ 3。如果生下的是女儿,那么妻子得他的遗产 的2/3,而女儿则得其遗产的1/3。但后来 他的妻子却给法官出了一个难题:妻子生下了 一男一女。
的想从事的法律行为。
例如假托买卖而为赠与的行为
法律效果:虚伪意思表示行为无效,但是隐 藏行为并不因此无效。它的效力取决于隐 藏行为本身。如果隐藏行为具备必需的要 件,则为有效,否则即为无效。
案例
张小强与张大强兄弟素来不睦。其母亲 溺爱张小强。在其病重 之际,她想将自己 的房屋赠送给张小强,又害怕张大强有意 见。于是就假装将房屋卖给张小强,并办 理了公证手续。张母去世后,张大强知道 事实真相后,要求与张小强平分该房产。
答案:B
课堂测验
【单选题】一位老人的儿子出国留学,老人将他 儿子的房屋出租给一位年轻人住,双方约定, 待老人的儿子留学回国,该房屋租赁关系终止 。该法律行为属于( )的法律行为。 A、附生效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生效期限 D、附解除期限
【答案】B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民事行 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
消极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如约 定的“某人考不上大学” 如何;
条件成就与不成就的拟制
甲与乙是邻居,甲想买乙的房子,就对乙说: “如果明天早上有喜鹊飞到你的房顶上,我就 以150万买下你的房子。”乙表示同意。
第二天,甲反悔了,就一早在自家院子里放鞭炮, 结果鸟儿都被吓跑了。
因为条件不成就,甲拒绝买下乙的房子,乙是否 接受?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 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有主体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案例分析
甲因刚调到某地工作,无住房。通过朋友介绍,甲 与乙订立房屋租赁合同。合同中约定,乙将自有 房屋3间出租给甲居住,月租金500元。同时合同 中还约定,自合同订立10日后合同生效。合同签 订后第三天,甲要求乙将房屋倒出交其使用,而 乙未予理睬。因乙没有当即倒房,甲搬来的家具 无处存放,甲就与丁另订立房屋租赁合同,租用 丁的房屋3间,月租金600元。乙在与甲签订合同 后的第10天将房屋倒出,让甲进住时,甲则提出 自己已经另租房,不再租赁乙的房屋。乙认为甲 违约,要求甲赔偿损失;甲则认为乙违约,要求 乙赔偿其租赁丁的房屋多付出的租金。双方发生 纠纷。
【判断题】诺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从当事人 承诺时起生效。( )
【判断题】实践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标的物的 交付为成立要件。( )
案例分析
甲乙经人介绍相识。准备结婚时,乙在国外搞援建项目 的叔父答应送乙一台彩电作为结婚礼物。婚后半年, 乙的叔父把彩电带回送给乙。一年后,甲乙因性格不 合,协议离婚,在分割财产时发生争议,甲要求将彩 电作价分给自己一半,乙不同意。
问:依据遗嘱,丈夫的遗产应当如何分配?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债务免除、继承权的放弃等
多方法律行为: 两个或以上当事人相互平行的意思表示达
成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二、有偿法律行为 和无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
1、真意保留 2、虚伪表示 3、隐藏行为 4、错误
1、 真意保留
含义:亦称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 或单独虚伪表示 ,是指表意人故意隐匿 其内心追求的效果意思,而为与效果意 思相反的表示行为。
法律效果:表意人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 效。但相对人明知的除外。
案例
张小强与张大强兄弟素来不睦。其母亲去世前, 在病榻前对张小强说,“你哥哥喜欢你购买的那 幅国画,你就送给他吧。你们兄弟俩以后要好好 相处。你现在要当我的面答应。”张小强心里虽 然非常不愿意,但是出于对母亲的感情,勉强答 应了。当时张大强也在场。后来两人为该画发生 争执。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