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

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

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

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

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

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

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一个“悲”字引出了中国历代文人与秋的不解之缘。

《九辨》中包含了深刻的宇宙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在悲怨之后,诗人仍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

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全诗的结束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 放游志乎云中”。

但是宋玉把现实的不平转化为超越现实的生命自由,达到人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这充分显示的诗人的乐观精神。

既使得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个体与造化的鲜明对比,升华到了悲而不伤,悲而犹状的境地,也把悲秋的意蕴强化了。

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抒发了生命短暂的强烈情怀。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 时深秋, 风起云飞, 草木黄落, 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 饮宴中流,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开篇“秋风起”,“白云飞”展现的壮美景象, 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

白云的飞扬, 草木的黄落, 大雁的南归, 这幅色彩斑斓, 动感十足的秋日美景, 壮阔而不苍凉, 为后文之感叹生命作了铺垫。

接着的“兰秀”与“菊芳”两个意象为秋日的萧飒平添了生命的意趣与无限生机。

更引发出汉武帝对“佳人”的深切怀想。

“香草、美人以喻君子”, 在屈原《离骚》之后, 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托喻深远的独特意象。

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积极有为的君主, 这里的“佳人”寄托着他对贤能之士的牵挂, 对大汉伟业的追求; 而泛舟汾河, 中流扬波, 箫鼓齐鸣, 棹歌高唱, 棹工们劈波斩浪, 击楫奋进的情景, 则进一步抒写了驾驭风涛, 积极进取的情怀。

“欢乐极兮哀情多”既是诗的转折也是诗人自我的警示, 接着发出的“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 却并非对人
生易老的无奈的悲鸣,而是激励自己, 也是激励世人, 少壮及时, 努力奋进, 不要虚度光阴, 落得老来空叹“奈何”! 境界悲而能壮。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后来曹操的《短歌行》, 其开头“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表面上看, 似嫌悲凉, 而接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等句便使作品的笔调突转, 由悲转为面对贤士而来的欢喜, 使其境界也是悲而有壮, 最后以“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作结, 更超越了一般的壮怀激烈。

展示出总揽寰宇、容纳万物的政治家情怀。

中国古代诗人, 对景生悲几乎无人写悲观绝望, 而多是因悲生壮, 由悲转壮, 因感慨生命短暂而激发内在活力。

即便在极为不利的处境中, 也从不放弃理想与追求。

除了对生命和志向的悲秋,将思念家乡的重任赋予秋的身上也是其中的重头戏,宋代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便是清秋之中抒发思念家乡、羁旅失意的苦闷心情的佳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一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 倚阑杆处, 正恁凝愁!
从“奉旨填词”到飘泊游宦的柳永是专擅羁旅行役的高手。

词人倚阑“登高临远”想眺望故乡, 而故乡太远, 爱而不得见, 闯入眼帘的却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秋景。

开篇用一个“对”字领起, 勾画出一幅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 “秋”由于暮雨而清, 使阴冷的画面有种明朗之感。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词译》中称此句“即敕勒之歌也”眼前的景色苍茫辽阔, 境界高远雄浑与内心深沉的情感相应,使此诗有着深深的悲凉的壮美。

面对暮秋时节,花叶凋零, 美好的时光付诸滚滚东流之水, 古人常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水, 年年无语向东流”就是此意, 长江水无语亦无情, 借此作者为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喟然长叹。

上篇以情景的暗喻结尾引出下篇的倚阑凝愁,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感叹自己多年来在外漂泊, 自问是为何事而不能归乡? 问句加重了作者四顾茫然的心态, “归思”与“淹留”之间的矛盾, 点明了作者有着难言之隐。

他的《戚氏》中便说出了原因“未名未禄, 绮陌红楼, 往往经岁迁延。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从中可见一斑。

当你悠闲的漫步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长廊中,你便会发现古代悲秋诗句有着崇高的地位。

由于对秋的独特的感悟,使中国古代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从而常常触景生情,在诗歌中表达内心的愤慨,悲壮,等一系列的艺术美,令后人产生了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012级动画五班
葛小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