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shè)辍 碌 育华初二期中语文检测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 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隽刻淡薄(bó) 提防(dī) 长途跋涉(sè) B.不缀针灸(jiū) 憎恶(zēng ) 锐不可当(dāng ) C.教诲琐屑(xiè) 签订(qiān ) 纷纷溃退(kuì) D.劳禄 恪守(kè) 震悚(sǒng ) 眼花缭乱(liáo )[答案]C[解析]A.长途跋 B.不 D.劳[考点] 字音字形的考察,一般来自课文下注释中出现的字词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且易错的字词。
字音应避免读字读半边,区分前后鼻音,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有的坐火车漫长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作为把解剖学引的。
C .为了让舰D .一个黑瘦的先生[答案]A [解析]B.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
[考点]词语使用题为必考题型,这类题型考察点就在于词性褒义和贬义的混淆,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区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一回藤野严九郎和中山樵坐火车,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
B.母亲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人,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
C.饱尝艰苦的家庭中,让我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中和革命生活再没感到困难。
D.亏得有这样一双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答案]A[解析]B.成分残缺——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确定句子最基本构成为主+谓+宾;后半句为介词开头时,需要看前半句主语是否完整。
D.搭配不当,“于是”与语境不搭,换成“才”[考点]汉语表达规范要求句子合乎语法习惯,无逻辑错误。
病句的病因:①“病”在语法上。
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错用关联词。
②“病”在词语上。
如用词不当、词性有误、感情色彩欠妥。
③“病”在逻辑上。
如概念混淆、推理不当、有歧义。
4.下列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办法补救。
○2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
○3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4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
○5在冬天,天气那真是让人难受。
A.○3○4○5○2○1 D.○3○2○15○4○3 C.○2○4○5○1○1○3 B. ○4○5○2○[答案]C[解析]排序题三步走,第一步,看选项比大小确定首句;第二步,找关键词确定句中逻辑关系;第三步,确定最后一句(多为总结性句子)通过逻辑顺序可判断,先夏后冬,然后再到下雨下雪的问题。
[考点]排列组合题为中高考必考题型,此类题型应注意的是首句和尾句,排列组合的首句一般为事物的总结性说明,多包含事物名称或人称代词。
尾句多为事物、现象的总结抒情。
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A.原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改句: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B.原句: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改句:这张脸蒙昧阴沉,这张脸郁郁寡欢,这张脸丑陋可憎。
C.原句:一下子就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改句:一下子就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难道谁还不敢这样自信?D.原句:在寂寞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改句:在寂寞中,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被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答案]C[解析]“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表达的是没人敢这么自信;“难道谁还不敢这样自信?”表达的是大家都可以很自信。
[考点]此题为语言使用题,在中考中的呈现形式为句子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看清题目要求,仿写句子时应该用到什么手法,或有什么内容要求。
平时需要加强阅读积累,培养语感。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 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⑴ 西江月:词牌名。
⑵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⑶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⑷ 层霄:弥漫的云气。
⑸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情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B.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C.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D.“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因其被马儿踏碎的怜惜之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答案]D[“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7.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明写月色,描绘了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景,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B.“溪”作为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
C.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人间仙境图,表现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A[解析]由于明月当空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
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陪你度过初中学习的漫漫长夜——初二君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横空”,写 出了天宇之广。
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 洁。
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
在明月朗照之 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 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此两句暗写月光。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1 题(8 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 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休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 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 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 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念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 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
②营溪:河流名,发 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
③攲(qí)嵌盘 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④休木:休,美好。
⑤阴:树荫。
荫:遮 盖。
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此溪/若在山野B.则可/为都邑之胜境C.而/置州已来D.遂/命之曰右溪陪你度过初中学习的漫漫长夜——初二君[答案]B[解析]本题是文言文中常考的停顿划分题。
在这里采用根据意思范畴划分节 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状( 命名 ) (.溪在州右( 想到 ) [答案]命名;想到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名”和“念”都是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实词。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 分)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答案]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 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1.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2分) [答案]为右溪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
(三)古诗文积累(8 分) 12.填补下列(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5)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6)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三、现代文阅读(20 分)中国不亡,有我!齐邦媛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
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
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
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
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
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
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
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
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