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王霞(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摘要]卢卡奇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对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认为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其总体性思想并非源于马克思,而是源于黑格尔的整体观,并且其总体性思想还有一个不断向黑格尔靠拢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黑格尔;整体观卢卡奇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

20世纪20年代,凭着一部《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后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成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主,总体性思想是该书的中心思想。

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详细阐述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他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对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67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新版序言中坚持“《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总体,且在实践基础上同自然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一个基本点展开的,马克思也说,“任何有机体的情况就是这样。

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的总体发展的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

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一个要素。

”[2]但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并非继承马克思而是来源于黑格尔的整体观。

卢卡奇以总体性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孤立原子性,反对经济的自发总体,而强调自觉主体的总体性。

他也由此反对主客体分裂的二元论,强调内在的总体性,即作为本体存在的总体性,也由于总体性偏于绝对,所以现实的一切不过是总体的因素罢了,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和实在只有与整体相联系才具有意义。

因此,要理解卢卡奇总体性理论的渊源,有必要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加以梳理。

(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的、片断而言的。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各。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3]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马思想的整个统一体。

”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是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

”[4](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由此,他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随着女性参政意识的逐渐成熟,她们维护家庭经济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作用与价值。

大多数有头脑、有胆识的妇女想,如其寄希望于别人维护和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目的的行为,还不如自己亲自去体验这种行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整个村级组织的运转,政策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而女性在参政过程中也有自身的优势。

第一,妇女做母亲的天性和长期操持家务的职业习惯,赋予她们对他人的理解、关爱和细致的天性。

她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容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

实践证明,农村妇女特别是妇女干部,在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们不但是家庭的主要建设者,也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生力军。

第二,妇女从以前的无权参政到现在成为村民自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这一过程转变,促使她们具有了挑战传统的勇气和主动性,她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向传统权力性别结构挑战。

挑战的结果:一是村委会女性指数的突破;二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零的突破。

第三,直选赋予了妇女参政新的内涵和活力,使当选女性与选民之间形成必然的内在联系。

走上政治舞台的女性知道,只有在任期内行使好自己的职权,尽力维护好全村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为老百姓说话,领导全村人发家致富,村民才会选举她,她才能在村民自治中有所作为,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和抱负。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女性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的积极性与实际有着极大的反差。

在中国农村,能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的女村民很少,女村支书、村主任更是凤毛麟角。

其主要原因不仅因人们的定性思维和女性固有的弱点在某种程度上禁锢、束缚了妇女参政的机遇,而且也有法规、制度上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妇女应有适当的名额”。

这一规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忽视女性参政的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制度公正性。

但是,这一规定中的“适当的名额”是个模糊概念,女性究竟应该占多少名额,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提出如何确保这一“适当的名额”的制度性保证。

在实际中,农村女性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因这一规定而提高。

随着农村的日益发展和民主政治程度的提高,妇女要参与政治,必须要进一步努力,克服制约自己的因素,才能成为村民自治乃至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改变男性一统“舞台”的局面,而这也是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首先,农村妇女要提高整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由于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妇女的素质整体上不如男性,这种差的结果,直接导致妇女获得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眼光相对狭窄,再加上女性自身的一些弱点,如心胸不够开阔、开创精神不足等,使其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相对都不如男性。

其次,妇女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太差。

长期以来,由于女性处于受压抑的地位,其自信、自强的意识薄弱,处处有自卑感,再加上一些男性别有用心地冷嘲热讽,都阻碍了女性参与竞争的热情。

其三,妇女要合理处理顾家和参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承担家庭大部分生活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参政。

妇女要进“两委”,要在“两委”中有地位,必须首先在工作方面得到群众的认可,而女性在照顾“家”的同时,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汗水和眼泪。

其四,农村妇女要提高自己抓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妇女在抓农村经济发展上,在带领村民致富等方面有时不如男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村民们要的是能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的人,这又使妇女的参政机会受到制约。

鉴于此,农村女性应该在以上方面不断提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在村民自治中有所作为。

尽管女性参政状况不容乐观,但妇女主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现实中,大量女性在政治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思想日益开放,民主日趋健全,体制日渐完善的社会里,可以讲,部分妇女已经登上政治舞台,行使着人民的权利,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了,这也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了。

参考书目:1.米有录,王爱平.《静悄悄的革命:中国村民自治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陶春芳,蒋永萍.《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2005年全年《当代陕西》、《乡镇论坛》杂志.4.本文的实证资料来源:在农村工作时进行的农民、村干部、乡镇领导问卷与访谈调查.5.网络资料来源:.收稿日期:2005-6-1431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三)“总体性”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

主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奴隶社会中,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受自然的牵制很大,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然的客体的统一。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的规律性也有所认识;这样,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

主体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

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从事劳动,资本家付给报酬。

但这实际上只是个体主体与个体客体的统一,而且,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物化”时,主体便不再能把握历史和自己。

以上是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它与黑格尔整体观的渊源。

首先,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

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定在而已。

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

其次,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来看,他的哲学是一个整体性的哲学体系,它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完整性都是前无古人的,很明显,整体性是黑格尔哲学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只是自身本质的表现。

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

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不仅“绝对观念”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它的每一个环节在发展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整体性是基本的原则。

世界的完美来源于绝对观念自身的完善,正是这种总体性构成了“绝对观念”本身及其发展的全部根据;其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高于部分之和。

任何部分都必然置于总体的联系中,离开身体的手不称为手;其三,整体的进化是一种有机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发展不单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且由“绝对观念”内在的各环节上的具体矛盾决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卢卡奇的总体观和黑格尔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

卢卡奇首先受到了黑格尔总体观的影响,并基本接受了黑格尔整体观的原则。

他明确提出辩证法的中心问题就是“回到正确理解总体性范畴的统治地位上来,因此也会到黑格尔哲学上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