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罗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甄龙(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作者简介:罗淼(1985-),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在读,从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甄龙(1986-),男,新疆奎屯人,南开大学哲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摘要: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总体,在这样的总体性中,所有矛盾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现实的。

然而事实上,卢卡奇早期的总体性概念成为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并未摆脱黑格尔思辨的哲学性质。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卢卡奇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物化现象的揭示,对历史、实践、阶级意识等观点的论述,以及对物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愿景,都离不开对总体性概念的思考。

对于卢卡奇而言,总体性概念凝聚着他对辩证法的深入探讨,是他一生都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

要研究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首先要澄清的就是总体性概念是伴随其思想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按照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顺序大致看来: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这主要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

而卢卡奇早期关于总体性的思想在其中期对于黑格尔的研究中有所深化,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作是《青年黑格尔研究》,但卢卡奇在此主要强调的是总体性在理解社会的辩证法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方法,同时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

而到了晚期,卢卡奇则主要强调总体性是社会构成的一种状态,是他所理解的社会的本体。

这一阶段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澄清了这一点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卢卡奇关于总体性思想的早期讨论中,也就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探讨为界限。

一、总体性概念的提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所谓方法也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同时,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Die konkrete Totalität,Das Ganze)的范畴。

”①这样看来,对卢卡奇而言,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也就即总体性。

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明的是卢卡奇为何要提出总体性这个概念并赋予其重要的意义?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分工破坏了人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社会生活被商品生产和交换分割成各种孤立行为,人的劳动变成了控制他自身的某种东西。

由此,各种物化现象成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卢卡奇认为孤立性必须被超越,物化必须被克服,但是物化现象只有在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实际被克服。

在这种背景下,一战后国际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分歧和混乱,由此出现了庸俗唯物论、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等思想倾向。

庸俗唯物论抛弃了马克思曾经批判地吸取其中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

其中一部分理论家将经济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点下,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规律都具有既定的、人在这些经济规律面前,只能被动的适应和服从。

而另外一种则是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他们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以取代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片面强调类似自然科学规律的所谓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斯坦虽然在理论上有着分歧,但在许多根本点上却是高度一致的。

他们都受到达尔文的影响,都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成一种社会进化论。

于是,顺理成章地,所要强调的便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进化的客观必然性,至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便只能再别的地方寻找。

”②在这些观点看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然只能成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体无法把握客体的生产、变化和发展。

在面对客体的时候,主体只能对客体采取直观、反思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导致这些思想的原因根本是在于物化意识。

所谓物化意识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同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物化结构相适应的。

前文已提及,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物化现象,这种情境下,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与人异化的物的关系,这在意识中便形成了普遍存在的物化意识。

而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意识集中表现在哲学上就表现为康德的“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即承认有一种客观的‘既定的’、非理性内容的自在之物,它们又是理性形式所不能把握的:“先验辩证法严格区分现象和本体,从而拒绝了‘我们的’理性认识第二组客体的任何要求,它们被看作为是和可认识的现象相对立的自在之物。

”③在卢卡奇看来,康德强调要使认识对象符合主体,而这个认识论上的主体本质上就是由时间、空间等感性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所构成的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却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作为客体内容和本质的自在之物。

为了进一步说明物化意识与庸俗唯物论等思想的关系,卢卡奇将康德的认识论方法概括为形式理性主义的方法,即主体认识事物的概念结构是形式主义的,且试图通过概念结构去建构普遍的知识体系,用永恒的范畴去把握外部世界。

这种认识论方法产生的后果既是:“在这种形式理性主义认识方法的支配下,我们所要认识的世界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部分,与此相适应也出现了许多各自独立的部分性体系。

在自然科学方面,各种部门科学大量出现,不断分化。

”④在这种认识论方法下,甚至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关系(物化的),也被当作类似于自然界那样的直接存在的事实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这正是用一种所谓“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方式去把握社会历史的方法。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就是要从方法论对这种批判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支配下的科学主义。

因为按照这种方法,主体在客体面前,只能表现为一种被动的存在,只能对客体做消极直观的反应、只能顺应它的存在和规律。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机械对立,理论与实践互相脱离,这就等于取消了无产阶级的自觉的革命行动,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被置于一种消极无为的境地,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就完全丧失了。

因此,一种能够突破物化意识所决定的形式理性认识方法的局限,克服二元对立结构的方法就成为必要的,这种方法就是强调总体性的辩证法。

实际上,总体性范畴曾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只是被带有决定论基因的“科学主义”取代了:“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有决定性的区别。

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论的本质。

”⑤像列宁一样,卢卡奇痛斥了决定论观点,即经济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一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状况自身就是革命的,人必须首先使经济状况或政治状况成为革命的。

由此卢卡奇试图用总体性概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注入能动论的成分,因为在他看来,总体意识是阶级的重要形成因素,而阶级意识又赋予了无产阶级作为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早期总体性概念的含义究竟卢卡奇的总体性是指什么呢?卢卡奇曾这样概括总体性的内涵:“唯物主义辩证法②王南湜.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403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任立、燕弘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6④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9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即是说,整个总体是由从属它的各个总体构成的,而这个总体本身同时又是由一个更高级的复合体的各个总体所决定的);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

”⑥按照《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内容分析,总体性首先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即辩证的总体观,强调总体对个体的优先性,整体对局部的优先性,部分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与总体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认识和理解。

卢卡奇认为如果抛开总体性,就可能把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作为主观的东西加以考察,这样根本不能真正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

事实上总体性概念揭示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并不存在超历史的本质和永恒的资本主义规律。

因此,只有用总体性方法考察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事件和现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道路。

这样看来,卢卡奇的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

第二,总体是历史的总体。

首先,卢卡奇认为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具体的总体是包含矛盾和多种规定性的总体,只有具体的总体才是现实的。

他强调“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⑦,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然而具体的总体之所以是具体的,就在于它的历史性。

换句话说,具体的总体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是历史的总体。

历史的总体不是一种既定的完成的形式,它是生成和发展的,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总体性原则是内在地包含着历史性原则的,为了能把世界当作一个总体来把握,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在历史中生成变化的过程。

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历史性的联系或在历史中形成的联系。

卢卡奇正是用这种总体性原则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历史的。

他认为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是最基本的方面。

可以说,总体范畴和历史范畴是互为规定,密不可分的。

同样,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总体也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社会生活总体都只是历史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都不能割断历史,都必须在具有总体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

由此,在这样的观点开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的总体,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个历史的总体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不可能是永恒的。

第三,总体性是历史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方法论变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离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总体性思想也就失去了意义。

资产阶级哲学要么把客体当作与主体无关的僵死的客体,要么把主体归结为纯粹的个人或精神,这两种方式不能真正克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结构,因而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主客关系问题。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是因为它最终来源于一个同一的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

就此,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倾向推到了逻辑的顶点,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基础之上,由此发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即无产阶级:“在卢卡奇看来,德国哲学的局限就在于黑格尔有关历史的神话学理论,这个不能在哲学基础上来解决的问题因为马克思的一个发现而得到解决,即:马克思发现无产阶级‘就是社会和历史进化过程的同一个主体——客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