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田之源1.在西方历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2.把“教”与“学”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在《尚书》中。

3.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设置的。

雅典教育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

4.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5.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专家泰勒集课程研究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6.系统论述我国古代先秦教学思想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问题的专著。

7.教学理论独立的形成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8.三大历史流派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以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更舍因和克拉夫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及代表国家:中央集权型(法国、日本、苏联);地方集权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学校自主型(英国)。

10.课程目标具有的特点:整体性、连续性、积累性、层次性。

11.中国的经典文献《大学》规定的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正至善”体现了普遍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

12. 泰勒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

13. 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也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

14. 永恒主意者和要素主义者具有同样的观点是学科中心设计。

15.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他更加关注吧心理学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施。

16. 课程组织的要素: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17.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编辑《蒙学课本》3册是近代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具有教科书体例的自编教科书。

18. 教科书的采用式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自由制三种。

19.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教学形式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真正普及推广是1903年《癸卯学制》以后。

20.个别化规定教学又称为“个别处方教学”。

21.课程研究的基本阶段:设计、检验、判断。

22.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23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量化评价、质化评价。

量化评价方法又称定量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说明教育现象,课程实践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教育现象成效的方法。

质化评价是描述性的,质评价方法坚持整体观,质评价采取的是归纳的方法,评价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在原始资料上建立分析类别。

24.“教学先于发展,创造发展”观点主要代表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次基学派。

25.教学评价的原因:教育的主渠道的教学,教学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26.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两面性和多样性。

27.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选择标准即原则,也是选择的基本要求。

从历史上看,有五大原则:系统知识原则、历史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

28.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是指通过明确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优化内容与方法,并且成为评价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定向功能、选择功能、计划与操作功能、评价功能。

29.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其制定过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转化。

依据是社会对人和教育的要求,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最终追求,两个要求相辅相成,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30.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老师、专家、学生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施行和评价活动。

这些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学校教学情境,也可以是合作开发学校的独特课程,以满足学校具体的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

这样有利于相同的课程论在不同的地方与各地区自身客观事实相结合,以不同的校本课程方式来实现其普及性。

31.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形式或安排。

课程设计应遵循其要素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分组情况、教学策略等。

针对一定需要,取侧重点,确定设计的范围:有效性、可行性、相容性、明确性、通俗性,力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32.教学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划分出了三类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能使受教者在学习中得到及时反馈,每步学习都得到强化,较好适应了个别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个体需求,但只突出学习个体,其作用性较片面。

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在学习、认知、信息加工、感知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研究和设计,至今亦发挥作用,人们多也希望在这方面更进一步的改革创新,说明其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潜在力。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相对于具有客观主义特点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一种进步。

该模式也在不断争论、发展和完善中。

33.课程实施难在哪里?课程实施即把课程理论付诸实践。

实施的难度一般由以下几方面特征决定:课程方案特征、教师特征、学校特征和校外环境特征。

34.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改革的方向可从如下方面入手: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②.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③.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④.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35.评价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课程设计取向分三种:学科中心取向、学习者中心取向、问题中心取向。

以学科为中心是掌握一门学科必需的概念和过程,是学习的本质所在,这样有助于类化,但只重内容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体的培养和发展,学习者有很大的自我学学习的自由空间,但忽视了学科内容的重要性;以问题为中心则较之前两者更为进步,让学科内容与学习者实践得到相互渗透,但在问题的相关性和问题的分类方面却有着很大复杂的层次,要从学生主体的实际进行不同探讨。

36.评价课程实施的不同观点。

有三种基本观点:忠实观、相互适应观和创生观。

忠实观并不理想,不可能忠实地达到纯客观地应用新课程方案,相对于人的主观性和应用知识的灵活性来说是有矛盾的;相互适应观需要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共同作出对课程的调整,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于设计者理论的适应或反馈,理论与实践存在不一致性时,相互调整适应能进一步优化教学作用;创生观是教与学同时进行互补的过程,特点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积极意义。

37.课程改革的动因?有外部与内部两大类。

外部包括:社会体制的变化、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的发展、科技革新;内部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38.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模式?目标达成模式、外貌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应答模式、鉴赏模式、批判模式。

39.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德、智、体、美、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应用4个方面。

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一个表述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二是能用规范的术语描写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40.试述确定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的基本要求。

课程评价,从三个层面加以考察: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设计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结果等方面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象:教学的结果、学生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

4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观?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

确切地说,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的研究机构等皆是评价的主体。

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及至自我评价,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42.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社会的要求、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43.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44.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看法。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细胞”,科学、恰当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将能更好地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切实贯彻和落实这一决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

但就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缺少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充分关注和研究;②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不足;③课程与教学评价多是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④过分强调量化评价;⑤课程与教学评价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

我们应遵循实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方能使教学的改革迈进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