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
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
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
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
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
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
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
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
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
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
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
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
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
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作为一本对自己一生回忆与总结的书,完全是骗钱。
或许有纪念意义,但是那是对作者而言,对读者而言,除了要忍受同一件事四五次地出现时的煎熬,还要忍受这些事重复出现时不改一个字地进行叙述。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前半卷看的太慢,后半卷看的太快。
先秦孔门:1.尚用 2.尚用影响:1.美善合一2.文道合一3.知几:防微杜渐4.正名主义之修辞:春秋笔法5.评:体悟与触类旁通——演绎法<1>知人<2>论事孟子:1.知言见上5. 尚文<1>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以主观体会分析文章<2>论世:时代背景2 . 养气:解文之锐气与行文之气魄荀卿:论文:尚用而不废尚文汉儒之学出荀子,宋儒之学出孟子;汉人解诗本孟子,宋儒论文本荀子墨家:功利之尚用墨:言必立仪荀:凡议必将立隆正三表:有本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用之根据有原之者—。
原之?上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用之对象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用之成绩本之于天鬼之志:以宗教批判文学两汉《诗·大序》之重点:1.明诗乐的关系2.明诗的起源3.明诗与时代的关系4.明诗的公用5.诗的体类:体则:风雅颂归类文学原则:赋比兴推理复古:扬雄:早年:文学之立场——尚文晚年:博学之立场——尚用论文:1.立隆正→2.征圣→3.宗经→4.原道1而2而3而4革新:王充1.主真:疾虚妄2.主善、主史:载人行;传人名3.尚用4.立真伪之平——抒发思想5.定善恶之实——记载事实魏晋曹丕曹植:儒家旧说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批评之嚆矢,文心雕龙之渊薮Q: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论文:1.文体之区分2.文气:风格与气势——内为才性,外为语势曹植:个性之分:(奏议、书记、铭诔、诗赋)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惟通才备其体陆机《文赋》积极:1.选辞2.谋篇: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3.择体4.定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消极:1.勿模袭2.去疵累诱因为文之要领:1.天才 2.情感(实感) 3.想象 4.感兴承上启下:1.文体的辨析2.骈偶的主张3.音律的问题左思:1.赋家之影响 2.批评家之影响——疾虚妄葛洪与同时代之人之优处:1.尊子书而忽文艺,由二者比较所得出2.能明文学进化之观点南朝文学批评之重要地位:1.所讨论的问题空前启后,不囿于传统之思想,而能范围后来的作者,指导后来的批评家2.至是方有文学批评的专著3.批评方式殆无不备:归纳的批评,推理的批评,判断的批评,历史的批评,道德的批评,审美的批评,考证的批评,赏鉴的批评4.纯粹之批评家始出时代之弊反观:于作者:骈俪,重藻饰——故使人认清文学的性质,辨识了文学的道路于批评家:当时之批评家也有许多反对极端文胜以匡时之针砭者此期重要之原因:1.推本昔人文学批评的见解而加以阐发2.时势之要求时人对文学批评所重之原因:1.需文学作品之指导者2.文学批评之指导者文学批评之态度:1.取评选 2.取品第 3.取比较此时期之特殊性:1.汉魏批评风气重论才性故重矜门第;东晋、南朝之批评风气,重在严流别而不重在伸清义2.专重褒贬,显优劣,有品第钟刘之特色:1.使局部散漫者得有纲领:弥纶群言2.使漫无标准者得以折衷:擘肌分理钟嵘《诗品》1.比较批评法:三品裁人理想:文质、雅怨、丹彩、骨气、《诗》《辞》《风》《赋》风格:秀骨、风云气、儿女情、深密、清浅、芙蓉出水、错彩镂金、文雅、仄危2.历史批评法深从六艺溯流别如品诗人皆归于《诗经》《楚辞》两大系统3.摘句批评法4.本事批评法5.知人论事批评法6.形象喻事批评法刘勰《文心》1.声文2.情文——性灵、意思3.形文:声情色寓于文中风格之分:1.情文方见作者才性 2.形文声文方见文章体势《文心》文体之分类:文——韵——纯文学:诗、乐府、赋etc.体——散——杂文学:檄、封禅、章奏etc.所依据有三:1.文笔之分 2.性质之分 3.无可分别为一类萧统《文选》之阐说: 1.关于各体之释义2.论述各体之体制3.论述各体之源流4.所述各体之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此期之重点:音律说——沈约历史观——钟嵘文与道——刘勰四声八病:太泥太易附《文心·声律》:平头:第一二句开头两字平仄不得相同;一二、五六不同声上尾:第一二句末字平仄不得相同;五、十不同声,连韵非病蜂腰:二、五不同声另说:仄仄平仄仄蜂腰鹤膝:五、十五不同声平平仄平平鹤膝(?)大韵:句中之字不得与句末的韵相同小韵:句中字不得同韵旁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双声正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同音依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Q:欲宫商相变,低昂变节,若前有浮而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音律说反响——陆厥之意见:1.古人未尝不明音律 2.昔人亦有论及音律处 3.昔人重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故不重在音律的考究 4.一人之文思有迟速工拙北朝:江左重音律,偏主藻饰,而深识文学之性质;河朔尚质朴,体归典制,泥于文学之面貌。
不同之因:1.地域之关系 2.习俗之关系 3.政治社会上之关系故可知北朝文学批评:1.不如南朝之发达 2.不会有南朝之纯艺术倾向刘勰原道开唐文风气,颜之推重韵为唐文先声此期重研问题:1.文学进化观念 2.文学流别窥测 3.文学与历史关系隋唐五代三期:1.酝酿——隋及唐初,艳 2.高潮——盛唐,质 3.消沉——晚唐五代,艳刘知几《史通》:史家之复古说:1.繁简 2.模拟史家复古说:陈李杜禅僧主张:皎然上人:1.论诗之风格 2.以禅论诗白元之复古:1.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2.元白风格因平易而尚质3.根情实义——苗言,华声柳冕之主张:教化(风俗)—人心—文—道—教化(王道)环境——人性——作品——内容——作用韩愈论文主道,白居易论文主义韩愈之主张:1.汉人以训诂为学在说明——唐人文章在体会——宋人义理在解悟2.因文而及道,作文而归于道,文道合一说3.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因循渐进,无迷其途柳宗元之主张:以文为神志之主尚文:以文翼道韩门二端:李翱:新皇甫湜:文、奇韩柳之余:斐度主自然李德裕:1.以气救藻饰之尚文 2.以自然的音调易人工的音律纯文学批评主张:1.标榜的批评 2.象征的批评晚唐之承先风气:1.论格论例之著——修辞 2.论诗本事之著——小说3.摘句评选之著——总集晚唐古文运动之尾声:皮日休:求知求用附:古文运动:1.唐韩柳 2.宋欧阳修 3.明前后七子与公安派 4.清桐城派司空图之《诗品》:别开生面,迥异前论之固1.诗至中晚以后,一般人视诗是“艺术的”,而不是为人生的2.只在诗中体会其韵味,故其主张与李杜不同五代:刘昫:明白文学之性质明白文学之进化标新:1.不使文混于行,使不与善相混2.不使文混于学,使不与真相混破俗:1.打破文学界是古非今说2.打破文学界的则古说北宋宋初文统道统论柳开赵湘之明道论石介孙复之致用论王文偁之易穆修重文重道宋祁之主张未及欧苏之故:1.于文力有未逮 2.严于用字 3.后继无人论文不论道三派:苏轼——古文家所重在文——立言二程——道学家所重在道——立德政治家重用而不废文与道——政治家之折衷——立功——司马光偏道,王安石偏文古文家:积极:1.明道 2.宗唐曾巩之承前,曾巩后刘弇之尚气养道说苏洵:以文学文,文道兼求,神化妙境苏辙:论气——理直则气壮,气盛则言宜,言宜则神通、一而修养,二而阅历道学家主张之评论:1.由时代背景所造成,学术演进所趋之结果2.有价值及影响因:①有其思想之根据,重原因之讨论。
而非方法之考究②道说外,以文论文亦有见地周敦颐之以文载道说,重道而不废文二程:承周说而益,重道而尽弃文二程门人:1.文所以重道之理由 2.道所以影响于文的地方重体会而不局于文辞,尚实行则无须文辞:①玩味②涵养③践履政治家:马王宗经明道道在用——礼教治政,文在识釋家文论:文以益政北宋诗论唐作宋评论诗之诗流行于宋之缘故:1.宋诗宜于文学批评 2.宋诗风气之故:唱酬赠达,往返次韵,累叠不休欧阳修重要于论诗之因:1.始创诗话体裁 2.与梅尧臣对于论诗诗的尝试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用僻典,炼生字,重自立;换骨;取法乎上;忠以禅解诗;以才学为诗道学家之诗论:特殊:1.不重在作诗,而重在知诗或论诗2.作诗不重雕琢,而重自然3.知诗论诗,不重在作法,不泥于体制,重原理的探索邵雍:怀其时发其志言成章时——→志——→言——→诗感其物扬其声成其文物——→情——→声——→音如何情动于中:1.身 2.时道之优处:解义合乐故可:1.诗之通俗化 2.诗之歌化南宋文论朱熹:1.时文,古文均害于道 2.以文载道 3.以气为材料,以理为形式真德秀:气、志、文、学魏了翁:学——驳、粹→志——小、大→气——薄、厚→性才→辞——险邪、易正沧浪:禅悟 1.沧浪以禅喻诗 2.禅与诗的问题 3.诗禅说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②从上而悟,以汉魏盛唐为诗主张:别材别趣求江西末流之弊读书,穷理Q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