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1.传统经验主义:科学的特征在于基于经验的观察方法,而非科学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则在于其思辨方法。

2.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陈述包括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前者虽然对实在本身没有任何断定,但它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后者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具有可证实的经验内容。

(1)证实原则(justification):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逻辑意义,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2)形而上学既不想断言分析命题,也不想落入经验科学领域,它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无应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意义的词用这样一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盾的)陈述,也不产生经验陈述。

在这两种情况下,假陈述都是必然的产物。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1.不能通过观察还是思辨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现代物理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理论是高度思辨的,而很多伪科学如占星术则是基于观察和归纳的。

2.经验证实原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

从逻辑上不可能通过诉诸经验的方式最终证实一个普遍命题,而一个反例则足以证伪一个相应的普遍规律。

3.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一种理论要成为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

”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

(1)如果一种理论与一切可能的观察都一致,就是说,一个无论如何也找不出缺点或无法被驳倒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检测的,因而不是科学理论。

占星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决定论、唯心主义。

(2)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发现一个理论是非科学的或者形而上学的,并不会因此而发现它是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

(3)我们不可能把这条线画得过于分明,大多数科学理论都起源于神话。

比如,人们可以把牛顿理论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而后者则是不可检测、不可反驳的,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归纳问题(一)培根神话1.获取知识的前提:破除“四假相”。

为了进行纯粹的清白无暇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灵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

只要我们睁开眼睛,耐心地、不带偏见地观察,被观察之物的本质就会向我们显现。

2.培根神话:一切科学都始于观察,缓慢地、小心翼翼地(通过归纳)过渡到理论,然后再通过观察对理论加以证实。

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观察-理论-证实。

(二)休谟对培根神话的颠覆1.逻辑学解释:归纳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和无效的,因为它导致无穷后退。

理论决不能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也不能靠观察陈述为理论寻找理性论证。

2.心理学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归纳法的有效性?休谟的回答是“习惯联想”,即重复性的习惯使人们相信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要发生。

(三)康德对培根神话的颠覆1.无论从直观上、历史上还是逻辑上,都不可能运用归纳法从经验观察中得到一种科学理论。

2.我们不是通过观察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

(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1.休谟对于归纳问题的心理学处理即其“习惯联想”说放弃了理性主义,把盲目的习惯看作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力量。

2.康德的缺陷是:他相信牛顿力学是真实的和不可更改的,就是说,存在真理性的、无需进一步修正的理论。

3.归纳推理的模式在心理学、方法论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

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仰的证据,而忽略与自己的信仰相悖的证据;从方法论上看,除非已经事先具有关于有待观察的东西的理论,否则观察就无从搜集;从逻辑上看,任何归纳推理都带有或然性。

4.归纳即基于许多观察的推理,是神话。

它不是心理事实,不是日常生活事实,也不是一种科学程序。

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法。

三、猜想与反驳:科学方法论(一)科学始于理论1.科学不可能从不带有任何理论的纯观察开始。

“没有‘纯粹的’观察这种事物,也就是说,没有无理论成分的观察。

一切观察——尤其是一切科学观察——都是按照某种理论对事实进行的解释。

”2.人生来就具有许多直觉知识——许多对种种境况做出反应的方式和期待,新生婴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期望喂奶的。

“我们生来就有期望,生来就有‘知识’”。

(二)理论即猜想或假设1.先天的“期望”并不等同于先天正确的,因为这些“期望”是可错的。

我们的先天知识也可能落空,这表明甚至这种知识也仅仅是假设的。

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时也是如此。

2.理论和假说是同等的,甚至像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这种最为成功地经受了检验的理论也不再享有任何“权威”,它们依然是并且始终是猜想或假说。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假设的或者猜想的。

”(三)科学方法论:问题→尝试性解决(猜想)→排除错误(反驳)→新的问题1.科学发现的过程就不是对理论进行证实的过程,而是“挑错”即证伪的过程。

2.一切有机体都是通过试错法(trial and error)进化的,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有一步之遥。

二者的差别在于:“科学家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搜寻论据驳倒其理论,包括诉诸他以自己的理论和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

”3.科学的目标不再是理论的提出和证实,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通过猜想和反驳,使“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

4.一种理论的被反驳不应被视为该理论的失败,相反,应当视为它的成功。

面对反驳或证伪,一方面,我们应当主动地、真诚地寻求检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当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论,因为这意味着对反驳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意味着理论没有接受应有的严格检验。

5.猜想-反驳方法是对一种古老传统的回归,这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传统。

前苏格拉底的哲学或科学表明:西方科学并不是从收集观察材料出发的,而是从关于世界的大胆理论出发的。

四、真理观(一)真理是一种调节性因素1.没有真理的标准,只有科学进步的标准。

在科学中,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已经掌握了真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相确定哪个理论更好,能够知道我们正在进步。

虽然没有真理的标准,然而却“存在着在寻求真理中的进步的理性标准,因此存在科学进步的标准。

”2.科学同寻求确定性或概然性或可靠性都毫不相干。

我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确定科学理论是安全的、确定的或者概然的。

既然知道难免有错误,我们关心的只是批判和检验理论,希望发现我们在哪里错了;关心的是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并且有幸的话得出更好的理论。

3.证伪主义寻求的不是一般的、空洞的和纯粹的真理,而是有意义的、有启发性的和相关的真理。

“所有的桌子都是桌子”必定是真的,它肯定比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更真实,但它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不是我们在科学上要追求的目标。

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这并不会告诉我们明天是否要带雨伞。

“如果我们关心大胆的猜测,即使它们可能迅速被证明为虚假,这种关心也是出于我们的方法论信念:只有借助于这样的大胆的猜测,我们才能指望发现有趣而有关的真理。

”(二)科学追求的是逼真性(truthlikeness or verisimilitude)1.科学进步与知识增长。

科学必须增长,必须进步,这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知识的增长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进步的目标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内容和高度的可检验性。

2.在我们知道我们充其量只能采取近似的理论时,逼真性观念就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知这些理论不可能是真的(在社会科学中常常就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比较近似于或者比较不近似于真理。

逼真性、愈来愈接近真理和同事实更加一致,这都是一回事。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这一简单的表述。

”3.逼真性不同于概然性。

逻辑概率体现的是通过减少信息内容而逐渐趋于逻辑确定性或重言式真理的观念,而逼真性则体现了趋于全面真理的观念,“它把真理和内容结合起来,而概率则把真理与缺乏内容结合起来。

”陈述a“星期五将下雨”,陈述b“星期六将是晴天”,陈述ab“星期五将下雨而星期六将是晴天”。

显然,ab的信息内容大于a 和b,但ab为真的概率显然小于a 或b。

低概率意味着被证伪的高概率,高的可证伪度或可反驳度、可经验度也就成了科学的目标之一。

“我们需要的是信息量大,因而或然率低,然而还要接近真理的陈述。

科学家感兴趣的正是这样的陈述。

”五、决定论批判(一)科学决定论批判科学决定论:世界的结构是这样的,如果提供给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充分精确的描述以及一切自然法则,任何事件都能够以任何期望的精确程度通过推理预测出来。

常识和哲学的证据之一是:每一个事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似乎意味着它一定是被构成它的原因的那些事件所预先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

1.可估算性原理:为了做出精确预测,我们必须“可以根据我们的预测任务(当然,连同我们的种种理论)计算出初始条件所需要的精确程度。

”(可估算性原则)“如果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可估算性原则普遍得到满足,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科学”决定论。

”2.直觉上的反驳:一件新作品,比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不可能由一位物理学家或者生理学家,通过详细研究莫扎特的身体,特别是他的大脑,及其物理环境,而在所有细节上加以预测。

3.科学理论的近似性和可错性:科学理论是“我们所设计的捕捉世界之网”。

“我们可以成功地改进我们的理论——甚至作为工具;成功地制作越来越适合捕捉我们的鱼即实在世界的网。

然而它们永远也不会是这一目的的完美工具。

它是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理性之网,不应被误认为是实在世界所有方面的完全的再现;即使它们相当成功也不应如此;即使它们似乎与现实非常近似也不应如此。

”我们的理论是可错的。

4.过去与未来的不对称:过去是封闭的,而未来则是开放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了这一点。

“从物理角度说,这种不对称被这个事实所证实,即,从‘过去’中的任何地方,一个物理因果链条(例如光信号)可以到达‘未来’中的任何地方;但是从未来中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够对过去中的任何地方产生这种影响。

”5.我们不能科学地预测我们在我们自己的知识增长过程中将获得的结果。

比如,我们今天不能够预测我们自己只是在明天会知道些什么。

“假若我们今天提前一个月知道我们会首次想到哪些理论,那么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今天而非一个月后就会想到这种理论;所以,我们并没有预见任何可被描述为未来的知识增长的事物。

”(二)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批判历史决定论指: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奏’、‘类型’、‘规律’和‘趋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