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下册专题1 正确认识自我教学课件
社会下册专题1 正确认识自我教学课件
3. 教学过程
“一、成长的烦恼”(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观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部分片段, 提问:我们周围是否有类似现象?或者先请学生看三个不同时期 的“我”的插图,然后提问三个时期的“我”各有什么特征。或 者进行“猜猜我是谁?”活动,请学生带来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然后请同学猜猜是谁? (2) 学习案例 要求学生列出小韩的生理、心理变化。 (3) 引出问题 小韩出现这些变化是不是个别现象?如果不是, 还有哪些常见变化? (4) 完成练习 根据案例中的信息和知识窗中的相关内容,随 堂完成训练系统的任务。问题 1可以部分在读案例的时候就完成, 还有部分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特别是建议部分可以群策群力,请 各小组先写在海报纸上,然后班级交流。问题 2也主要采用课堂 讨论然后完成的形式。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问题 3则不一定讨论,可以学生自 行写在纸上,如果愿意也可以交流。 (5)课堂小结
1、教学设计(2课时)
1. 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青 春期,而青春期常见的烦恼有些源于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只有了解这些并正视这些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人生成长的正常 现象,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安然度过青春期。而教学难点在 于能站在自己和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解决自己真正遇到的成长烦 恼。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多梦的季节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 正确认识自己。 2. 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当然也可以通过故事表演将案例演绎出 来,增加形象性。分析解剖案例,引发思考,课堂讨论。可以放 映美国故事连续剧《成长的烦恼》片段。
(2) 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心理学知识: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与特点。个性发 展与职业潜能。想象与思维发展(七年级《思想政治 课》),如白日梦是当人们沉迷于幻想或空想时,现 实世界的影响变得很稀薄,形成了一种如做梦般的陶 醉状态,产生强烈的视觉性质的思想。白日梦并不是 真的梦境,之所以称之为梦,是因为其内容也有与梦 相似的心理特征,往往脱离现实。在青少年时期,白 日梦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无论健康或有心理障碍的人 都会有。 B 社会学知识:社会分工,职业准备等。
初三学生发展特点
迅速成长(生理变化、心理冲击、适应变 化)——第一节 感受成长(成长的烦恼、多 梦的季节) 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尚未定型)——第二节 认 识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性 格决定命运吗?) 社会融合中的适应问题——第三节 走向成熟 (幼稚到成熟、在压力下成长)
本专题教学目标
2. 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人生该不该有梦想?” [做一做] ( 1 )依佳是否应该参加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 招聘活动? ( 2 )依佳落选后,音乐老师、妈妈、班主任 的劝告以及同学的议论,你认为哪个更有道理? 为什么? (3)你认为依佳应该如何面对这次落选? ( 4 )重新审视自己,建构你的“人生盾牌”。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性格分为很多种。瑞士 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根据力必多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 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力必多朝向外部 环境的人属于外向型,这类人喜交际,厌独居,坦率, 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但比较轻率;力必多朝向 内心世界的人属于内向型,这类人安静、富于想象, 易害羞,喜独居,厌交际,适应环境较困难。荣格认 为,完全属于某种类型的人是很少见的,外向和内向 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绝对的外向型或 者内向型,有些人可能属于混合型性格。
人际关系
自我认识 角色
城 市
社会规则
经济
成功
自我意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与他人和环境关系)
自我认识(个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自 我理想、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指个体自我评价时所产生的满意与 否的情感体验) 自我控制(抑制冲动、克制欲望的即时满足, 并主动协调个体与他人或环境关系、发挥潜能、 寻求或达到远大目标的心理历程)
2、 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小韩出现这些变化是不是个别的现象? [做一做] 1、阅读案例,完成下列问题(小韩的生理心理变化、 小韩的烦恼以及你对小韩的建议) 2、案例中的小韩开始“爱面子”说明了什么问题?你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3、想一想,在现阶段你有哪些类似小韩所遇到的烦心 事?请梳理一下,给自己提出应对的建议。
(3)
学习方法
A 分析列举法 需要分析列举案例中小韩的生 理心理变化以及小韩相应的烦恼。 B 内省法: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成长中的 类似问题。
(4)
பைடு நூலகம்
几点认识
A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成长,个体的成长是不断认识自 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B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 但发育时间与程度因人而异。由于遗传、环境、营养、 体内激素水平、运动量大小等因素,有些青少年出现 青春期变化的时间可能早一些,有些青少年出现青春 期变化的时间则可能晚一些,有些青少年青春期的变 化明显而有些青少年青春期的变化则不一定很明显。 C 不同的青少年对自己的青春期态度可能会有差异, 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可能认同度很高,觉 得没有什么;而有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一些青春期烦 恼,而这些青春期的烦恼一般都是暂时的,绝大多数 人只要能了解并勇敢面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都能安然 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但是少数人可能会因为这些烦恼 而改变自我认知与个性,甚至造成人际不良与社会适 应不良。
心理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 “变”。开始迅速发育,生理上在变,心理上 也在变。最明显的表现是独立意识、思维能力、 自主意识增强,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自控能力 不足,逆反心理重等现象。这个时期,心理学 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压力(stress):
压力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 和不利事件或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大的努力的情 境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潜 能,也可以导致行为和情绪问题。
几种常见教学方法
热身活动法:不求最好但求投入,创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自述法,即通过学生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以达到情绪合 理的宣泄办法。 角色扮演法,即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 学生可以借助角色当众把自己的苦恼和焦虑演绎出来。 分析讨论法,则可以起到思维碰撞的效果,使学生参与意识得到 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推理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情景法,即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这种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情景 想象中体验情感,测试学生心理与反应,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一 种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自述法: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表达自己的心理状况。 游戏活动法: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达自己,投射内心 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和感悟。
教学建议
本专题3节内容属于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理解他人,有所感悟, 并促进学生理性对待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协助学生将原来未知或者知之不清的知识进行深入探 究,思维碰撞,从而澄清观念,更好发展自我,更快 融入社会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指导者、价 值观形成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共同学习者。 态度上开放不指责,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多渠道开拓学生视野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学习,将原有的自我意识、 青春期、白日梦、性格类型、心理压力与宣泄 等模糊认识重新梳理 能力目标:阅读案例、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 与讨论案例、思辨能力;运用知识迁移解决自 身成长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自我剖析、自我发展与主动适 应社会的动力。
相关概念
青春期:青春期一般是从童年向青年期过渡的 时期。这个时期个体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生 理、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女 生开始来月经,出现青春痘,爱面子,希望独 立又害怕独立,逆反心理重等生理、心理现象。
教材分析:多梦的季节
1、案例解读 青少年想象力丰富,所以“感受成长”一节把 “多梦的季节”也作为成长的重要过程,之所 以选择“依佳的‘梦’”这个案例,是因为依 佳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通过该案例 的解读分析青少年该不该有自己的梦想以及他 们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等问题。
(1)
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社会》下册
专题1 正确认识自我
教材总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观
察、分析社会现象和正确应 对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材结构
上册:目前成长环境
认识社会生活 体验人际关系 感受社会运行 走进市场 面向信息时代
下册:个体成长过程
正确认识自我 承担社会角色 熟悉社会规则 逐步走向成功
社会生活
信 息 工 具
关于案例
选题关注学生现状,抓住学生认知特点 案例可置换,选择紧扣社会的热点,促进学生 更好地理解并适应社会 案例反映了矛盾冲突,没有标准答案 培养学生思辨性,理解社会的错综复杂性 分析案例,可以适当联系拓展,使知识立体化, 有些知识理论性不一定强,但是很实用
第一节 感受成长
1. 知识 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人生盾牌 2、能力与方法 (1) 内省法 (2) 观察法 (3) 归纳法 (4) 分析法 (5) 分析概括能力 (6) 比较判断能力 (7) 迁移能力 (8)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生理卫生知识。青春期的生理发展与变化。如青春 痘,在医学上又叫痤疮。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因为人 体皮脂腺活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 好发于面部丘疹,粉刺,浓胞,结节,囊肿,及瘢痕 等多种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由于青少年特殊的生 理发育特点,青少年面部多发青春痘,但成人也会出 现青春痘。 B 心理学知识。小韩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如自 我意识、性别角色、人际适应、独立意识与从众心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