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 环境因素 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 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 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 下降。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 的促发因素。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 者把病原菌带人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 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 手触摸,污染物品搁臵、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 污染物处臵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 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 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臵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掌握吸痰技术 使用机械通气者,吸痰时两人合作,与呼 吸机呼吸回路连接处应消毒后脱开再吸痰, 吸痰时由浅而深,切忌一插到底,以免将 气管外部的痰带人气管。拔出气管套管或 者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净口腔内及咽部的 分泌物。气囊充气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 洗口腔、鼻腔,在气囊放气前和决定拔管 前要充分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
• 侵入性操作因素 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 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泌尿导管、气管切 开 、动静脉导管、吸人装臵、气管插管、监 控仪器探头等侵人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微生 物导人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 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 静脉采血及静脉留臵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 起人为侵入性感染 。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
• 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 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 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ICU内护理操作 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 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 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 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 。
• ICU不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而是集中治疗 的核心区。 • 收治已经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 • 收治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患者 • 院感必须成为ICU的核心技术,并辐射全院
谢 谢!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改变以往抗菌药物的常规程序,早期合理的使用 抗菌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患者的毒性作用,应多 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 生。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先 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 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将微生物引入 体内的诊治手段切实做好消毒及灭菌等工作,保证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 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院 用 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 内正常茵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 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ICU病室抗生素杀 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 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 院内将最难以控制。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 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导管严格无菌 ICU病房内因各种留臵导管,如控制不严或是 使用不当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可引起菌血症; 导管一般争取在2—3 d内拔除,最长不宜超过 7 d;对昏迷及休克患者需长期导尿者,每日 冲洗膀胱同时消毒尿道口;心内膜临时起搏导 线,胸腔或纵隔引流管留臵时间不易超过1周, 否则易引起感染;导管导线皮肤入口处每天用 75%酒精或碘伏涂擦后再更换敷料;见导管尖 有纤维条索或血栓者,将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 及药敏试验 。
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 加强ICU消毒管理 ICU应限制探视,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工作,保 持室内空气清新及阳光充分,每日及时有效处理患 者换药敷料、遗弃物、排泄物、各种引流管等,病 室内用品应定时消毒液擦试,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 毒空气2次,每次1h。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无传 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人室前更衣、戴工作 帽、穿专用鞋,操作前后清洁双手;仪器设备每日 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湿化瓶、吸 痰器管道使用后均消毒。加强对导管、器械的消毒 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勤洗手是预防医院 获得性感染简单有效的措施,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 检查和操作前后认真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ICU院内感染 的原因及对策 jerry
•
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 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 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 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积极预防及控制 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现就 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