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出发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摘要: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研究对象,结合中文教学实践,从思维方式出发探讨了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的差异。
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帮助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正确认识汉语、理解汉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6-02目前全球“汉语热”正在逐步升温之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发展。
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没能反映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遵循汉语本身的特点,注重并且有效利用汉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能只教授汉语的形式,而应该包括汉语的思维方式,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英汉语言的差异概况英汉各自的文字、语言独具特色,我们来比较汉字的笔画和英语的字母。
首先汉字基本笔划只有横、竖、撇、点、捺、提,其余的二十多个复合笔画都是从基本笔画派生出来的。
老舍先生说过“汉语是世界上最简练的语言”,它一字一音节,同一个词,它的音节往往是最少的。
据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统计,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只有汉字的三分之一,即汉语比英语快三倍。
其次汉字很好认,只要知道它是用哪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即可见其形而知其义,如象形字“牛”、指事字“刃”、会意字“炎”、形声字“桐”等,这些字都有图示性,都有外指的“物相”和内指的“意向”,都能引人联想,很容易认知;但英语一个词,只能见其形而知其音,其意只能死记硬背。
又因英语是“单脑文字”,没有丝毫的图示性和联想性,难于记住。
但汉语的词没有什么语法变化,比如“吃”不管主语是“你”、“我”、“他”,还是“你们”、“我们”、“他们”,还是“吃”,都没有语法变化;动作、时间和状态是靠加动态助词表示的;而英语的性、数、格、时的变化却很繁复,可谓难而又难。
综上所述,汉字和汉语其实不难,跟英语全方位一比,其易学、易认、易记易写可说是显而易见的。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不仅仅是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上,归根究底还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就我个人十几年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看,在我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常常是即使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虽然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了语法,但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
其根本原因,也许就是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
导致哑巴英语的根源是汉语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接受任何一门陌生的语言都是很难的。
我们可以流利地说汉语,是因为我们有中文思维的定势,在潜意识的引导下我们讲汉语时会脱口而出。
学英语也是一样,光学习英语的符号—单词、语句是远不够的。
我们要越过这些符号试图去理解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从逻辑结构上总结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跟中文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找到差异后就抛弃中文的思维方式,按照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说英语,这样就找到了征服这种语言的制高点。
二、英汉语言的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思维的产物和集中体现。
如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先导入汉民族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汉语教学中迁就他们的母语思维习惯,这对他们学习和理解汉语和汉文化或许能更有帮助。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授汉语的形式,而应该包括汉语的思维方式,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将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排除原有思维负迁移的影响,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
(一)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主要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结构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and,but,so,however)/关系词(如that,which,who,what,how)介词(如of,to,with,on,about),特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
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多用意合手段,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体现,注重运用词义达到连贯。
汉语的文字结构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没有关系词,句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主要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连接起来,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
英汉互译时,英语译文需补充代词、连接词和介词等;而汉语译文,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经常出现这些词语的省略。
英语表达的语意不是按自然语序排列的,它只能靠连词等来表示各种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汉语则可以通过语义的自然关系来表达。
中文的交流是以理解为重心,语言形式只是思维的载体,强调理解,而不要被语言的表层结构所迷惑。
最典型的是东方的禅宗佛学,它对汉语内省思维也有很大的影响,禅门不著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性,见性成佛。
这就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意会,善听弦外之音(悟道)的认知发展。
这大概便是汉语的灵性所在。
比如古诗《春晓》: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the spring dawnmeng hao ran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尽管汉语诗中没有明确表明叙述人是谁,但汉语重含蓄、重模糊和意境美的特质使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的神蕴和魅力。
而诗的英译文却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来增加诗的意境之美。
英语语言以形合表意义完整连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文诗中省略的主语及各种关联词在译文中必须加上才能让英民族的读者领会诗的真正意境。
由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只说语法,只谈规律,而更应该多采用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诵读、连缀法,在“法其意”上多下功夫,使汉语学习者能够不断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培养汉语的悟性。
(二)英语复合句与汉语流水句虽然svo结构(主语+谓语+宾语)是英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但两者之间在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英语句以主语、谓语为焦点,通过各种关系词、连接词控制句内其它成分,可以借助丰富的形态变化,采用“楼房建筑法”,以主语和谓语为焦点,把各种相关的成分与句子的主干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主体结构”。
阅读时,我们常常可以碰到长达100至200词的英语句子,有时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句子。
然而不管句子的附加成分有多复杂,总是与中心成份保持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句内段内之间总是条理清楚、逻辑有序的而汉语在造句时,总是以动词为中心,依时间顺序把与动词有联系的成分排列起来。
由于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一长,就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所以只能化整为零,用大量的短句、散句、流水句来表达意思。
汉语常常会利用词序来大做文章,初学汉语的人对汉语这种“无视语法约束”的行为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例如“月亮故乡好,故乡好月亮,月好亮故乡,故乡月好亮”之类的文字游戏,汉语之所以可以这样变换排列,就是因为汉语可以不受语法制约,可用语义和词序总体把握,在语义成立的条件下用变换词序的方法改变句子的意思。
(三)英语抽象思维与汉语形象思维英民族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
而汉民族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
汉民族习惯于通过经验直觉,即观物取象来形成概念,即形象思维的特点。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习惯于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里层,最终抛开表象,形成抽象思维的特点。
汉民族习惯于运用形象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所以汉语表达比较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内容。
比如汉语许多词的原始含义是有具体形象的,抽象的含义是后来逐渐赋予的。
即使变为抽象的词,它的形象特征依然存在。
总之,汉语符号整个具有形象的特征,每一个汉字都有鲜明的形象。
英语抽象名词多,汉语具体名词多。
英语往往使用通过虚化手段构成的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汉语名词多指具体的东西.并且是五官可以感受到的。
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词便是其一。
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它词类(如动词,形容词)派生而来。
比如,表“性质、状态”的后缀有:“ness”,“-ity”,-tion”,“-hood”,“-ance”-ence”等。
而对汉语中的名词,王力曾指出“我们所谓名词和英语所谓‘noun,,范围宽窄稍为不同,我们的名词,就普通说,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度”、“主义”等)大多来外语,如“性”来自英语中的“-ty”,“-ness”等(如necessary),现代汉语虽然可以从外文中引进这些抽象的记号,但其应用范围仍很有限。
三、小结汉民族思维形态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表现,它以道德为思维“底线”,强调经验和直觉的认知,重视整体的关联,偏重意象的挖掘,具有象性、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等形态特征,与英民族思维形态以理性为思维“底线”,重局部、分析、推理、实证是不同的。
所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要学好汉语,就必须要先了解汉民族的独有的思维方式;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要想更为迅速有效地开展教学,也必须要对教学对象进行一定的汉民族思维式的灌输和训练。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不能只是教授语言的形式,而是该包括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在教授汉语时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帮助学生对汉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培养起汉语思维能力,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1]李坷.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二期.[2]俞班.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四期.[3]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第一期.[4]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第三期.[5]安桂芹,张晓华.谈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徐焕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的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差异.2007.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