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示例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示例】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
(茅盾《创造》三)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示例】“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 34 章:)【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 见贤思齐。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14、【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 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 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处】: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示例】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
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
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
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用法】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示例】清·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
【用法】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
【用法】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我没有~的能力。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用法】含贬义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
【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出处】《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