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启蒙读本13-18课

文言文启蒙读本13-18课

13.盗牛原文:有盗牛而被羁者,熟识者过而问曰:“女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

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

”问曰:“然则罪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

”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强辩为?”译文:有一个偷牛的犯人被抓了,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了什么事?”他答道:“倒霉催的。

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

”认识的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呢?”他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

”旁观的人说:“这是偷牛的人,罪过是自己找来的,为什么要强辩呢?”字词解释拘:拘留,这里指抓。

女:同“汝”,你晦气:倒霉的运气向:刚才闲:随意耳:罢了复:又适:刚刚惊愕:惊讶的样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译文: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抓,他的熟人路过就问:“因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倒霉撞到我了!”熟人问:“晦气是怎么来的?”他说:“刚才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有用,就捡了起来。

”熟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罪过为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他又回答说:“绳那头还有一头小牛啊。

”听到的人不禁十分惊讶。

14.孙叔敖杀两头蛇孙叔敖杀两头蛇,讲述了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小时候遇见两头蛇的故事,赞颂了孙叔敖能为别人着想,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作品名称孙叔敖杀两头蛇创作年代西汉作品出处《新序》文学体裁文言文作者刘向导读:孙叔敖是春秋时代的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县)人,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1] 。

本文讲述了孙叔敖少年时期的一则故事,其中体现了孙叔敖善良正直的优秀品质。

注:今天的淮滨县的期思古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

因期思为古寝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寝野歧蛇" 列为八景之一。

原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

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译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

他哭着回家。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他的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

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

回家后哭了。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

”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母亲说:“你暗中做了好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注释: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流泪。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助词,的。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疑问代词,哪里。

13、安在:在哪儿?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先秦其他一些诸侯国则将国家主管行政的长官称为“相”,如齐相,赵相。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到。

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24、誉:赞美,称赞。

启发与借鉴:孙叔敖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仍然冷静,理智地反应,为民除害。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5.水滴石穿原文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翻译: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盘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

张乖崖就下令用棒打他。

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

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张乖崖又提笔写下判语,说道:“一天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

”说完,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斩下他的首级.去申台府自首.崇阳县的人至今仍流传.注释:1、为:担任2、令:县官3、诘:盘问4、库:钱库5、巾:头巾6、乃:是7、勃然:发怒的样子 8、足:值得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用绳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10、堦(jiē):通“阶”,台阶 11、斩:斩杀12、援:拿起 13、劾(hé):揭发罪状14、自:从启发与借鉴那吏是否该杀,张乖崖是否判得过重,这问题姑且不论,但张乖崖说的日积月累、小事能变大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却是事实,发人深省。

做事要有毅力与恒心。

典故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

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没什么。

”那库吏回答说。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

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

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

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

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后来,“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一钱斩吏一钱斩吏是出自北宋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露》。

原文: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张诘②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③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

崇阳人至今传之。

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⑦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

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翻译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

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

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

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

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

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注释①巾:头巾。

②诘:质问。

③援:拿着。

④仗:持。

⑤申:详细说明。

⑥劾:揭发罪行。

⑦凌:侵犯、欺压。

一钱斩吏阅读答案一钱斩吏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

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6.芒山盗临刑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

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怜之,与之乳。

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译文:在荣宣和年间,芒山有个小偷将要服刑,母亲前来与他诀别。

小偷对他母亲说:“我想要像小时侯一样允吸母亲的乳汁,我死而无憾。

”母亲有些怜悯他,就让他允吸。

不料小偷咬断了乳头,血流得满地都是,母亲死了。

施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小偷告诉施刑的人说:“我小时侯,偷了一颗菜一根柴,我母亲见了十分开心,从不检点,有了今天,所以十分怨恨就杀了她。

”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

”这真不假啊!【注释】[1]宋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2]芒山:今河南境内。

[3]盗:小偷。

[4]吮:吸。

[5]且:将。

[6]乳:奶头。

[7]毒:狠毒。

[8]检:检点。

古文《少年志存高远》17.《尔辈亦鹰犬》全文: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译文: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