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第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肯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后才形成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因为思考活动已经包含在实践活动中了。
由于人的知识不外乎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
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第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
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而实践也需要
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归宿(目的)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就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实践和认识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一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的,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从而把握认识的发展规律,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内容上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无条件的。
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确定、无条件的。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