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1、罗马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培养目标
2、罗马教育兴衰原因及其经验和教训
3、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一、罗马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自然环境:在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上,亚平宁山脉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半岛之
上,北部有波河平原,东部狭长地带,背山面水,适宜畜牧;西部山势展开,形成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南部和西西里岛也适宜农牧业。
●居民:原居住在意大利以北的欧洲内陆的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800年,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拉丁平原不远的山岗之间建立起一个罗马城,其人被称为“罗马人”。
(二)奴隶主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王政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9年)
军事民主制时期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前30年)
●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
●395年古罗马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
●东罗马为拜占庭,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直到476年灭亡。
二、罗马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期的罗马教育
(王政时期和共和早期)
●(二)过渡时代的罗马教育
(共和中期和晚期)
●(三)希腊化时代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一)初期的罗马教育
(王政时期和共和早期)
●培养目标:罗马人的主要生产劳动是农业,此外,由于还要进行征战,便决定了王
政时期的教育是培养农民和军人的家庭教育。
●教育权力:“家长制”家庭出现,父亲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信,他操有
子女的生杀大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内容:
● A 由父母给予生产和生活知识的教育。
男孩随父亲学习制作,女孩随母亲学习家务。
● B 注重道德教育,敬神、服从双亲和族中长者,勇敢、谦虚和爱国居于首位。
● C 为了预防敌人进攻,还学习用各种武器,骑马、游泳、角力。
● D 家庭中有时还学习读书、写字和计算等。
(二)过渡时代的罗马教育
(共和中期、晚期)
●希腊(雅典)文化为什么能征服罗马文化?
●(1)罗马和雅典都是西方奴隶主共和制国家,希腊文化适应了罗马国情。
●(2)罗马奴隶主贵族醉心于希腊奴隶主腐朽的生活方式。
●(3)希腊语成为半个以上文明世界的通用语。
●(4)希腊文化是当时西方社会最高水平的文化。
●在希腊文化影响下,罗马此期出现了三种学校
●初等学校:(7—12岁)
●它是私立的、收费的,国家不加管理。
●学校的开办者教师是一些有文化的奴隶,可见其地位很低。
●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学校随便设在简陋的房舍或神庙中。
●学习内容是读书、写字、计算、十二铜表法。
(前450年,古罗马制定的成文法典,可在十二个铜表上。
)
●学校教学方法简单,仅有简单机械的背诵,体罚很平常。
文法学校:(12—16岁)
●私立的,是应贵族和暴发户子弟的需要而设立。
●学生在学校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希腊文法,阅读荷马史诗
●其他希腊文学作品。
●学习演说术。
●在罗马教育中,完全否定军事体操教育。
●培养高层次的演说人才,出现了高等教育。
高等修辞学校(16岁入学学程2-3年)
●修辞学校主要学习修辞学和辩证法;
●学习在罗马国家管理上起重大作用的法律学;
●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加上了罗马史。
●共和末期的罗马教育可以说是受古罗马政治的制约,以通过私立学校教育来培养演
说家和雄辩家为其培养目标的。
(三)希腊化时代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称为希腊化时代,其教育是以培养官吏和顺民为目
标的官僚式的政府学校教育。
●忠官和顺民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帝国服务,将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对初等学校实行
国家监督。
●提高教师待遇。
将教师变为国家官吏,规定教师奉给,给予他们各种特权和权利。
●这个时期,通过系列措施,将教育权掌握在帝国手中。
(四)衰落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末期)
●特点:世俗学校的消亡和早期基督教学校的兴起
●帝国末期,统治集团内腐化堕落,内部斗争激烈,动乱不已,对文化和教育
丝毫不重视。
●统治者对平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日益加深,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罗马帝国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反映到教育上受教育成为社会优越地位的象征
和阶梯。
出现严重的形式主义。
●教会逐渐垄断教育,使学校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为以后中世纪教会垄
断教育开辟了道路。
概说
●纵观罗马教育,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
●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是罗马由罗马化向希腊化转变时期最杰出的演说家、
罗马文学的天才作家。
在他年轻时,曾在希腊文的声誉中抵制过罗马的拉丁文教育,可后来却变成拉丁文教师。
他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矛盾,提出“保持罗马道德,学习希腊文化”的主张。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面,他提出知识本身并非个人所追求的事业,知识应作为达到社会目的的手
段;所以,他认为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政论家,有用的雄辩家,而非教育家。
●以此为依据,西塞罗提出了作为雄辩家的标准、所应具备的条件及训练名副其实的
演说家的办法等。
●其思想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在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昆体良继承并发
展其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著述
●公元35年—96年(另说为42年—118年),是希腊化时期的罗马著名律师、修辞家、
教育家。
是西班牙籍的罗马公民。
曾担任二十年的教师,是罗马最著名的修辞学校的校长,这一学校成为罗马最早的国立学校。
●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也译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共十二卷,是西
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极力提倡演说家的教育
●演说者的任务
●如为著名人物唱颂词、有关公共生活的讨论、战争前的动员鼓励,法庭上的
辩护等。
●这一系列工作使演说家成为罗马生活中必须的部分。
●演说者必须具备三项条件:
●首先应具备很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看来,有德性的生活较之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
”
●“诚实是一个真正演说家的主要特征。
别有企图的人不是一个有价值
的演说家。
”
●他应是人文学科和科学上的老师
●必须具备演说才能
●为了培养真正的演说家,提出设立修辞学校
●应开设广泛的文化学科,如文法、作文、论文写作、音乐、几何、天文、数
学等。
他排斥哲学,独尊辩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观点带上了形式主义
的色彩。
●注重道德教育,在辩论中应实事求是。
(2)关于幼儿教育和普通教育
●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提倡早期教育。
●他认为,儿童一般生而具有智力活动和理解能力,但这种自然赋予的可以接
受教育的能力必须通过教育来发展。
因而,应进行早期教育。
●“只有最好的老师才可以被允许教育孩子。
这个老师应具有清白的名声、对
教育的献身精神、受过尽可能好的训练等。
”
●老师应进行因材施教。
●提倡学校教育,反对家庭教育
●第一个提倡班级教学
●提出反对体罚思想
●他认为,体罚只能使学生蒙受耻辱,受到伤害,即使有好的效果,也是暂时
的。
在教育历史上,昆体良是第一个反对体罚的人。
●提倡教学的各科齐头并进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354年—430年),是古罗马衰落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
大成者。
他的重大贡献是解决了世俗文化教育与基督教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提出:“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
●对于面对大自然的自然科学,他是反对的。
●当然奥古斯丁还没有达到完全绝弃知识的地步。
他认为,文法、修辞、辩证
法、几何、音乐、算术、天文等学科还应该学习,只是学习的目的不是面向
自然,而是为了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上帝。
●在认识中,最重要的书是《圣经》,他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由此,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矛盾得以解决,是罗马教育沿着新的趋向向前发展。
总结:
●罗马教育继承了希腊教育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发明了拉丁文字,对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象形文字——菲尼基文字——希腊文字——拉丁文字——欧美各国拼音文
字
●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制度。
●发展过程中的局限:
●具有浓厚的阶级性
●后期形式主义教育泛滥
四、东西方奴隶社会教育横向比较
●希腊罗马教育公私立均有;中国教育全为公立。
●希腊教育重智;中国教育重德。
●西方宗教观念淡薄,思想相对开放;中国相反。
东方专制,思想禁锢。
●西方主张修辞、雄辩;中国敏于行讷于言;
●西方教师地位很低;中国教师地位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