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湘教版第9章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学案.doc

一轮复习湘教版第9章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学案.doc


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 风沙满地跑,
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 3~ 5题。
3.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据此回答 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
A.地理位置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7.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均 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 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8.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7.C 8.D [ 第 7 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 GDP 最高,但其水资源压
(2014 ·浙江高考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
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下表,完成 7~8题。 人均 GDP与全国平均
城市化水
人口对水资源压
人口对耕地压力
值之比
平%
力指数
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1.C 2.A [ 第 1 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
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第
2
题,“桃花源”这种盆地式封闭环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
(2016 ·海南高考 )福建海坛岛面积 276.61 平方千米,人口约 35 万人,地势低
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 所以是低矮的, 窗小。 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
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 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
台湾山脉影响, 气流下沉, 形成干热的雨影区, 降水少,所以传统民居的屋顶缓。
第 5 题,从材料提取“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 因此不适
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 D 项正确。 ]
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因地制宜发展渔业。 ]
●考向 2 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2015 ·全国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 农田
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 区域的基本含义 知识类考点 —— 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 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力不是最大, A 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
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 B、D 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
可以判断 C 项说法正确。第 8 题,青海地处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 A 项错误;
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 B 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 C
特征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 )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 域的突出特征 (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 )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 限制性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 )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考向 1 区域特征分析
(2014 ·江苏高考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3)类型及特征
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生产活动 二者关系
农业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非农业 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经济要素 表现
农业 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5.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3.B 4.D 5.A [第 3 题,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
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 “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 其他气
候特点, 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 第 4 题,根据材料信息“房子像碉堡”说明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解图流程】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 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 —东北走向。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 易沉积。
(3)差异表现
①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③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时空差异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 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 )和人文地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