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自然之美大自然是一幅画,再好的笔墨也无法描绘它随处可见的绚丽;大自然是一首诗,再美的语言也无法说清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大自然是一首歌,那么再精巧的乐器也无法奏出它带给我们的喜爱。
大自然以它宽广的胸怀拥抱人类,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人类,以它伟大的智慧启迪人类,它给了我们如此美好的一切,我们怎能不感激大自然呢?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领略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自然风光,感受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
跟随巴金爷爷,我们将共赏海上日出,去感受旭日喷薄而出的壮美;前往浙江金华,我们将与叶圣陶同游双龙奇洞,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和谐相处,创造美好的明天!本单元只有两篇课文,但习作板块与其他单元不一样,有两篇习作例文。
从写作方法来看,这些文章都按一定的顺序写清了景物的特点。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交流,明确游览类文章的写作顺序。
从表达的情感来看,本单元的课文都以优美的文字介绍了祖国的自然奇观,让人心生向往。
16海上日出1.会认“扩、荷、刹”等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扩、范、努”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清静、扩大、范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日出的美丽壮观图片。
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明确:写景的课文。
“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出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有关资料。
巴金(1904-2005)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7年留学法国,1928年年底回国。
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乘“昂热号”邮船赴法留学,2月20日到达巴黎,历时35天。
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
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
面对大自然奇丽的景观,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的不幸遭遇,巴金激动不已。
他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记了下来,寄给两个哥哥看。
后来,他把这些文稿整理成《海行杂记》,共39篇,《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读准字音:“努”读“nǔ”,不要读成“lǔ”;“荷、刹”都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hè”和“chà”;“替”读“tì”,不要读成“tī”;“仅”是前鼻音,读“jǐn”,不要读成“jǐnɡ”。
◆多音字:hè重荷 chà古刹荷刹hé荷花 shā刹车◆形近字示例:扩(扩张)——犷(粗犷)镶(镶嵌)——攘(推攘)矿(矿山)——旷(空旷)壤(土壤)——嚷(叫嚷)◆书写指导:“刹”的第六笔是点;“烂”的第四笔是点;“仅”的末笔是捺,不是点。
(2)重点词语释义。
[一刹那]极短的时间。
[重荷]过重的负荷。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写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明确:文章围绕“日出”这个中心,突出了“海上日出”之“奇”。
2.全文共6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具体说说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和在船上看日出的特殊位置。
是下文描写海上日出奇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观。
先写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再写太阳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奇妙而壮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4自然段写云薄时水天一色、晶光耀眼的日出景观。
第5自然段写云厚时太阳光芒不可阻挡的情景,以及太阳终于冲出重围把天地变成光亮的世界的景观。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观。
3.你能把题目与文章结尾合成一句话吗?明确:“海上日出真是很伟大的奇观!”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著名作家________一同观看了海上日出。
我们学得了一些新词语,尤其是掌握了两个多音字,明确了读音和字义,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语句优美,如________就仿佛在我们面前活现出太阳从海上升起的画面。
“海上日出”真是“________”啊!有些同学不仅搜集了一些图片,还动手画了海上日出的动态图。
这样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相得益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1.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2.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巴金先生写的《海上日出》,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海上日出到底是怎样的“奇观”呢?“奇”在什么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探究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明确:时间:天还没有大亮人物:我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环境:周围很静(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写的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是由上文进一步引出的)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
(1)这段描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明确:日出前)(2)天空的景色变化,你能用“开始—转眼间—接着”的形式说出来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这种变化的?(明确:〈示例〉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接着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形状、颜色、亮光、动态)(3)红霞的出现是由什么造成的?(明确:太阳的升起造成的)(4)比较选词:a.“一片浅蓝”“一点浅蓝”哪一个词用得更准确?为什么?(明确:“一片浅蓝”用得更准确,符合日出前天空阔大的特点)b.“一道红霞”“一条红霞”“一片红霞”哪一个词用得更好?好在哪里?(明确:“一道红霞”用得更好,“道”字更切合日出前天空的变化)(5)理解:“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a.“知道”是什么意思?(懂得)在文中表示什么?(表示“我”明白太阳要升起来了)b.作者判断太阳就要升起的依据是什么?(天边的红霞在扩大范围,并加强了亮光)c.“那里”指什么地方?(海天相接的地方)d.当作者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他的心情怎样?(急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不转眼)(6)学完这段课文,结合你的观察,利用你手上的画纸、画笔和画板,画一幅日出前的天空景物图。
3.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
(1)摘录相应的句子填入表中,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
(出示表格)(2)你认为这段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大声读出来。
读后认真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他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朗读、思考完后,教师选出这段中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一齐来体会一下:a.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c.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d.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好,是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并且,观察时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而将海上日出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4)教师总结后,再让学生画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物图。
4.指名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探究。
(1)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边读边品味。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明确:“黑云”指云层厚重,颜色趋于黑色。
黑云竭力遮日,却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反而是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在这两句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精当地使用“镶”“冲”“染”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黑云毕竟遮不住红日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重围的勇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因为天空中有不同的云,所以阳光照在不同的云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光照在黑云上呈现紫色;红光照在白云上呈现红色。
(2)质疑探究:在这两段中,当天上有薄云、厚云时,太阳被遮住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日出”?明确:在这里要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去思考。
当时作者到法国留学,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报效祖国,所以,作者对日出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
因此,作者笔下的太阳,是那么气势磅礴,无论是薄云,还是厚云,都不能阻挡其光芒。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的景象)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作者之所以把海上日出说成是“很伟大的奇观”,是因为海上日出的景色十分壮美)(2)这一句是什么句?(反问句)如果将它改为陈述句,该怎么改?(这是很伟大的奇观)(3)句中的“这”指什么?(海上日出)这一句与文章的题目有什么联系?(照应文题)(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5)课文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课文用反问句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三、探究写法,学有所获1.同学们,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示例:星期天的上午,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乱摇乱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