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学设计
艺术部
【课题】:《走进新时代》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节
【专业班级】:学前教育专业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什么是合唱以及合唱演唱能力的训练。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练一体化,任务驱动、引导训练、示范演示、小组比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
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新时代青年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合唱及合唱的种类。
2、教学难点:《走进新时代》合唱部分的训练
【教学方法】:
教学练一体化,任务驱动、引导训练、示范演示、小组比赛等【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一)检查学唱《走进新时代》情况
(二)提问回答:
1、《走进新时代》的词、曲作者是谁?由谁演唱?
2、歌曲分几个乐段?它的体裁是什么?
3、歌曲中《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代表什
么意义?
二、新授
(一)带问题欣赏:欣赏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
【问】1、这首歌除了张也的独唱之外,还加入了什么因素?
2、这个因素在里面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答】除了张也的独唱之外,还加入了合唱的因素。
合唱的加入使歌曲更宏伟,更气魄,更具震撼力。
【师点评合唱】
(有道说一枝花无疑是美丽的,但一片花的海洋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却是一枝花永远无法企及的。
(二)知识传授(举例)
讲解什么是合唱,合唱的种类,合唱的演唱形式。
1、合唱是一种群体性、多声部的集体歌唱艺术,它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声部构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最有名的是黄河大合唱,祖国颂、乌苏里船歌、牧歌,长征组歌等。
)
2、合唱种类:
合唱分两大类型:同声合唱、混声合唱
(1)、同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
(2)、混声合唱(男、女声混声合唱、男声与童声、女声与童声混声合唱)
3、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领唱、重唱、二部、三部、四部合唱、有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带表演合唱等。
4、视频片段欣赏、判断合唱的种类。
片段欣赏:男声合唱《天路》、女声合唱《回娘家》、童声合唱《虫儿飞》、男女声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无伴奏合唱《半个
月亮爬上来》
提示全班唱《走进新时代》是女声合唱,张也版《走进新时代》是男女声混声合唱。
(三)《走进新时代》的合唱训练:
1、声部单音训练:四个声部各自唱1 3 5高1四个单音,然后合起来,寻找声部感觉、和声效果,并提示合唱训练注意问题;
(1)好的合唱应该是均衡而协调。
合唱的均衡取决于声音的音量、音色的平衡。
合唱的协调取决于音准和声音的谐和。
音准和音量是关键,音色上不能出现个性化的声音,要统一,协调,这需要大家控制好自己的声音。
(2)关键是合作,节奏节拍要恰到好处,早一点、晚一点都会脱节,唱不到一起去。
2、歌曲第二乐段合唱训练:女高一部、女高二部合唱
(1)微课学习展示
(2)教师引导学唱各声部
(3)学生小组合作练习:(1、2组唱女高一部,3、4组唱女高二部)A单声部练习、B两声部合唱、C加女领唱三个声部合唱。
3、展示练习成果:
(1)两个声部合唱
(2)多人领唱,两个声部合唱。
(3)整首歌曲加领唱完整唱一遍,分三个声部:领唱、女高一部、女高二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新时代》学情分析
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歌唱能力强,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水平,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接受知识上比较快,特别是对于演唱这类课,只要有了教师的引导,有了好的歌唱作品,他们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唱出动听的声音。
《新时代》效果分析
《新时代》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
本课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本课程的内容为第十八单元第三十四节中的《新时代》。
本课前面承接第三十三课的通俗音乐,后启下一章的比较,是学生学习音乐及其鉴赏的基础。
二、本课的教材分析:《新时代》是本教材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如果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是本册教材的“序”的话,那么本节“新时代”是本册教材的“小结”。
本单元的标题是《走向新世纪》,这意味着每一位高中生在新的世纪里将获得新的启示,与新的人生规划。
2:欣赏、学习《走进新时代》了解、感受、体验合唱音乐的特点,体验合唱合作的乐趣,增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通过艺术实践,感受体验合唱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学会在实践和生活中找到合作的乐趣。
本课是让学生对什么是合唱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是开始学习合唱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在合唱排练中有着不同的方式,合唱作品由此呈现出各种演唱形式,形成独特的合唱艺术。
在本教材中我主要侧重让学生从两个角度去欣赏合唱作品。
一是从不同的合唱种类感受合唱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是从不同的演唱形式中让学生能发现合唱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合唱及合唱的种类。
2、教学难点:《走进新时代》合唱部分的训练
《新时代》评测练习
《新时代》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欣赏·实践课,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础,所以对于本课掌握起来不是太难。
我通过真实的课堂实践与
多媒体、微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展示自我,效果较好。
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以检查任务的形式导入课题,通过让学生看他们爱看的视频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由此引出《走进新时代》合唱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合唱的过程。
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练习合唱,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分声部训练的学习方法,效果显著。
本课效率高,效果很好。
原因是我在授课的时候采用了分声部训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合唱中一份子,真实的参与合唱的训练。
让学生体会合唱的震撼力。
体会合作的乐趣,所以效果显著。
三、教师讲解,突破重难点。
在每个知识点上,教师都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的鼓励,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训练成果展示,掀起高潮。
鼓励学生分声部演唱,并让学生出来领唱,锻炼其自信心,让他们都想表现一下,都感觉自己的最棒了。
一下子掀起了本课的高潮,看到同学们各声部合作成功,我心里也非常激动。
五、问题与改进
因为时间有限,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在台上展示自己的演唱,
能感受到他们那种遗憾的心情。
课后我会让同学们把这首歌,排练成一部完整的节目,参加艺术月展演,参加各种合唱比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时代》课标分析
《新时代》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高中全一册中的十八单元第三十四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
课标从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本课属于“欣赏·实践”课,我针对课标中的要求进行了研究学习。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以下几点:第一片段视频欣赏,提高学生的合唱审美能力;第二现场分声部练习,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的声音效果;第三让学生听、练、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他们的团结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与本课有关的教学理念
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针对这一点我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采用欣赏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各种优秀的合唱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合唱的美、动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合唱带给我们的魅力。
三、与本课有关的设计思路
课标中指出:“欣赏·实践”是音乐鉴赏的特点,是对音乐作品的美感丰富性和每一位参与者的知识、心灵与情感多样性的尊重。
针对这点,我让学生面对音乐作品,经过分析、总结、再进行大胆的二次创作,唱出自己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再创作”是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发挥学生个性的课程,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再创作,我采用了大量的欣赏结合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
四、与本课有关的教学目标
课标中指出:学习鉴赏音乐作品不能只在课堂上和书本上,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音乐作品,多关心身边的音乐活动,多与他人倾听、交流、演唱。
这对于提高音乐鉴赏和实践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这一点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合唱以及合唱演唱能力的训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合唱作品的方法,实现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