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首先,我想问全体同学们: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生畅所欲言,师积极肯定。

师: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导出课题:学会聆听二、新课学习:问:培养成一位能听动音乐的人需要哪些音乐素质?鼓励学生回答并积极肯定和小结。

2. 学习音乐要素及内容⑴ 学生阅读教材P8第一、第二自然段⑵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

⑶ 根据教材运用教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若,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三、欣赏1. 互动师:用音乐来表达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在许多作品中经常见到。

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思考问题:① 音乐情绪怎样?是否变化着?② 联想、想象到了什么?③ 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2. 师播放曲子,欣赏及师生讨论师肯定学生回答,并小结。

(《草原放牧》是《草原小姐妹》协奏曲的显示性部分,这部分音乐由两个对X性主题组成。

每一个主题是整曲的主要主题,主要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的少年形象以及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情绪上明朗、富有生机。

第二主题是草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对辽阔草原进行赞美,抒发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曲子通过了节奏、力度、速度、配器等要素来表现,力度、速度等其他要素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草原放牧》的音乐是在幽静、安谧的意境中结束,应来意犹未尽。

)3. 演唱主题,深化节奏、粒度对曲子的艺术作用4. 过渡师简述《草原小姐妹》的历史背景,讲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阐述运用这些要素的艺术作用,同时引入欣赏另一曲子《悲怆交响曲》。

四、对比欣赏1. 互动师让学生自由回答了解悲怆交响曲有哪些?并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今天欣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并简介作者及本曲目的历史背景师: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代表作有《悲怆交响曲》,、《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

舞剧《天鹅湖》《睡美人》,钢琴套曲《四季》,歌剧《》《黑桃皇后》等。

这首《悲怆》是老柴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做钟爱的作品。

老柴生活的晚年,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

这作品就真实反映了老柴的世界观。

2. 欣赏师播放曲子前,引导学生思考:⑴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⑵ 让你联想到了什么?⑶ 哪些音乐要素起了作用?师生欣赏与讨论,让学生积极自由发言,教师对其回答肯定并小结。

师:这是一首缓慢的哀歌,透射出“安魂曲”一样的情绪,整首显得悲壮、沉重。

乐曲主题的基本内容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含有抗议的激情。

音符下行、乐曲收尾处的渡音词、不稳定和声、弦乐器深沉音色,透出悲壮而富有激情。

让人感觉到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恸哭和悲哀绝望中,投入了死神的回扳。

本曲子通过力度、节奏、调、和声的音乐要素来表现。

3. 演唱主题4. 引导性对比讨论与思考⑴ 两首曲子、作品力度和度有何不同?⑵ 唱《草原放牧》主题,画旋律线条,与《悲怆交响曲》的主题比较旋律特点不同进行感受。

⑶ 拍击《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第二主题节奏,与《草原放牧》做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师引导学生,并积极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阐述不同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

四、拓展欣赏:聆听《草原放牧》及《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感。

相比之下,两首乐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他们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想象?将你现象中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课堂总结人生如歌,何其凄美。

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不断地演绎着或平凡或动人或悲壮或低沉的生命之歌。

卞祖善是我国著名指挥家。

年近古稀的卞先生以五十多年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用音乐为我们总结出人生三部曲——《摇篮曲》、《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

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不仅与一个人的教养、品性相关,还牵涉到一个人的信仰和命运。

尽管音乐天生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仿佛是世俗现实的对立面,但是,音乐却可以教人坚强,教人坚韧,教人从容。

人的精神能量总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空间,音乐的功能正在于此。

高质量的人生应有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能够更好的对本节课产生共鸣。

高中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

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

2.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效果分析这节课主要鉴赏的是《草原放牧》、《悲怆》第四乐章、《长江之歌》,本节课以上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前播放《老爸》,提问同学们: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更好的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进入到课堂状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合作交流,集体探究是学生能够进行音乐鉴赏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时给予一定的启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逐渐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学习气氛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谆谆诱导,小组活动合作默契,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中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三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及《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和《长江之歌》,感受、体验三首乐曲的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评测练习一、新课内容思考:你喜欢听音乐吗?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你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音乐?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1、思考:什么是音乐?音乐的定义是什么?听音乐应该先从什么入手?怎样听音乐才是正确的方式呢?2、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3、欣赏《草原放牧》提问:1、演奏的乐队是什么乐队?2、主奏乐器是什么?3、音乐演奏时的情绪是怎样?4、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乐曲的节奏有什么变化?4、欣赏《悲怆》第四乐章,感受音乐要素发挥的作用,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悲怆》第四乐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的作用?从节奏、速度、力度、旋律四个方面分析。

二、课外拓展:聆听《草原放牧》及《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感。

相比之下,两首乐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他们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想象?将你现象中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的课程,题目很宏大《音乐与人生》,光看这个题目我们实际上就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做一课题,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短时高效,速战速决,如果高高在上大谈特谈音乐对人生的作用,势必让学生们会感到假、大、空,所以我在开篇的时候,以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开始,让同学们自己凭借已知的知识为底蕴,开解这九个字,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音乐的大魅力,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智慧碰撞的场面,很有记忆点,但课程结束后,在这一节点上的反思是,作为导课部分时间难以把握,有语文课的嫌疑,但结果很完美,学生们懂得了3个人生的层次,第一层是“诗”知识面;第二层是“礼”和谐,第三层是“乐”乐观精神,这也是我们传递知识的阶梯式的最高目标,不仅让同学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要懂得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和谐、挚爱之情,从而达到顶级目标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总结音乐对人生的重要性,凡能感悟到音乐的美感的都具有潜在的乐观精神。

在音乐基础知识教授上,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原来9年的音乐素养学习基础上,加以聆听和总结,从而得出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学唱《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学生简谱几乎都认不过来,此环节达成度不是很成功。

在课程的总结上,我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明音乐与我们的关系,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很多的同学经过讨论和思索都积极的参与、踊跃的发言,各抒己见,教学过程在学生们的精彩总结中得以悄然升华。

我的总结是:音乐是数学——几个简单的数字却堆砌成万千美妙旋律;音乐是语言——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却能感悟出相通的情感;音乐是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他传世的足音;音乐是地理——每一片土地都孕育了不同的美妙旋律;音乐是物理——振动频率上的完美舞蹈;最后我再次强调了我的个人理念:音乐是生活,不是技术。

他就像是我们的一日三餐,从没有离开过我们,而且将伴随我们终身,未来它将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习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在将来完美的生活,都拥有一颗和谐而又乐观的心。

本节课在结束后自我反思总结如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感受音乐和情感体验,但深层次的思索较少;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心动”过程较多,“身动”过程较少,此环节需要进一步整理加强;时间掌控及学情分析方面功夫下得不足。

这就是我对于本节课《音乐与人生》的教学反思,我将不断的努力改进,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完美呈现而努力。

课标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鉴赏《草原小姐妹》,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