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音乐湘版第一单元《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能说出《少女的祈祷》的基本结构,知道”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渗透,使学生感受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感受音乐作品的不同情绪,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节奏,旋律,速度)的重要性。
3.欣赏作品感受音乐能为我们带来的情感体验,使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
4.概括出音乐“不能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和音乐艺术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体会音乐要素的作用难点:学习运用音乐要素来解读和领悟音乐的意境;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播放两段音乐《好日子》、《江河水》。
提问:①每段音乐带给了你怎样的情绪?(1-2个词语);②你联想到了什么;③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由问题引出音乐的基本要素:①节奏;②旋律;③和声;④曲式。
聆听过程中对音乐产生学习冲动、美好向往。
认真倾听,仔细思考。
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欣赏《少女的祈祷》 1.作者简介:苔克拉.芭达捷夫斯卡波兰女音乐家,1838——1861,短暂的一生。
她未上过音乐学院,自学成材。
2.曲式:变奏曲式。
3.分段赏析:引子+A+A1+A2+A3+A4 4.提问:①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优美、抒情、明朗、华丽、激动……)②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5.复听全曲。
(三)﹑讨论总结讨论:1.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2.如果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它究竟表现的是什么,那音乐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总结: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特征。
每人对音乐的理解想象等不同,具有差异性。
音乐不能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具有不确定性。
参与讨论,在不明确中学习到知识。
五、教学评价设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提高个人艺术修养,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手段。
黑格尔就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大纲明确地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的第一位,这就为音乐欣赏指明了方向,高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聆听欣赏与提问总结形式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要素和特征。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欣赏能力,认知和分析都强于初中学生,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结构以及爱好的不同,往往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在本节课中通过音频的听赏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听赏音乐后,能从音乐的要素方面,知道音乐具有具象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并能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创造等深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创设教学情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一直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音乐鉴赏的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听赏、体验、、理解、感悟的过程,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更多的需要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效果分析通过整节课展开讨论和对比分析等,让学生学习运用音乐要素来解读和领悟音乐的意境,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发挥的作用。
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理解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要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感受它的意境。
这节课控制不是很好的地方是,一是教师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大家的互相认识和理解需要时间,这样有很大的限制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发挥,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学生中,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膜去除,充分发挥本节课的最大效率,收获最多。
二是音乐要素作为最晦涩难懂抽象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来讲,对于学生的理解太难,所以在分析要素的环节出现了学生分析不出来的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的第一节《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一课的导言和钢琴曲《少女的祈祷》,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
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由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我在分析基本要素的时候会结合音乐作品来分析。
这节课我都会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思考,体验,表现的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
由于是该课本的第一课,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会对整个高中阶段音乐欣赏的学习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要让学生尽快的走进音乐欣赏这个课程中,引导学生用心的聆听音乐,体会音乐要素的作用。
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更多的备课不在课本的内容里面,而是在课外的生活和音乐的联系,通过搜集资料,寻找更贴近学生的艺术形式来构建课堂内容。
这是我在这堂课备课中的重要和难点。
通过整节课展开讨论和对比分析等,让学生学习运用音乐要素来解读和领悟音乐的意境,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发挥的作用。
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理解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要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感受它的意境。
这节课控制不是很好的地方是,一是教师和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大家的互相认识和理解需要时间,这样有很大的限制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发挥,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学生中,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膜去除,充分发挥本节课的最大效率,收获最多。
二是音乐要素作为最晦涩难懂抽象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来讲,对于学生的理解太难,所以在分析要素的环节出现了学生分析不出来的现象。
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构成音乐的要素有(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调式)、(曲式)。
2、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
3、音乐可以带给我们情感上的体验,引导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但是却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因人而异)。
4、《少女的祈祷》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者是(波兰)女音乐家(巴达捷夫斯卡)。
二、问答题正确欣赏音乐的方法有哪些?课后反思《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湘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鉴赏》(上册)第一课,这是一堂具有一定难度的课,也是为鉴赏模块开宗明义的课,讲完课后,我的感受颇深,总结反思如下:一、在教学中贯彻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欣赏音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教学的活动建议中提到:音乐鉴赏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
在这节课里,我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
从导入到知识讲解以及乐曲的不同演绎变化等环节,让学生一直沉浸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中。
通过仔细的聆听,学生获得了关于“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命题的大量感性认识,为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做好了铺垫。
但是我很清楚,这只是聆听和欣赏的第一层次,要想在理性层次上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思考,还得有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
于是我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知识,让他们边听边思考,然后回答。
这些问题的重点是音乐的语言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需要学生仔细聆听并结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于不受限制,学生的回答显示出了极大积极性,回答时的思路开阔,想像力非常丰富,大大超出了教材上提供的几种“答案”。
通过这些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回答和互动交流,学生逐渐领悟到了本课的核心知识:由于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以及审美主体的各个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虽然乐曲的外在形式上(旋律、节奏及和声)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像,但乐曲并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具体表现了什么。
也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得到了强化与提升。
这样,通过贯彻聆听为主的原则,在教学中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音乐欣赏的三个层次,从感性到理性,最终悟出了“音乐不能明确地告诉我们表现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本课紧紧抓住了普通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了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聆听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学生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理论上讲,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接受活动,我们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客观化的体验。
作为欣赏的主体,我们的精神活动是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
虽然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是,它一经进入欣赏者的听觉,就会被欣赏者的精神同化而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正是要注重学生的这种主体性,让他们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好探究式的问题,通过比较和评论的方法,激发其兴趣,使之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虽然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在回答和讨论的过程中意见不一,有些和我的观点截然不同,但大都能在音乐中为自己找到充分的依据,我都一一进行了激励性评价,肯定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比较、合作等方法的有机运用和整合,积极参与音乐的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考,达到了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像的目的。
三、我在结束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见解,并且表明在今后的鉴赏课程中将会给大家提供更大的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本课的课堂小结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大家知道高中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量、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学习群体,他们有能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音乐,也应该充分享有这个权力来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鉴赏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这种个体行为,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我认为这一节课作为鉴赏模块的起始课,在这一点表现得比较突出,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欣赏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就必须让他们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整合。
如果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这两个基础,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养成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等目标。
课标分析高中音乐鉴赏的总目标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的鉴赏目标具体如下:一、课程目标1、能认真欣赏本课的音乐作品,体验作品表达的不同意境,并从中得到精神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