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
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 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终于战国。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 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 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 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 频仍而无法推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 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此制产生于隋, 确立于唐,1905年废除。
5、思考科举制如何使儒学地位进一 步巩固?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认识:扩大了统治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前156—前87
4、汉代如何教化民众来尊崇儒学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 学校;郡国皆立学校(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 位;太学生学优为官)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 打破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扩大统治基础; 太学生的议政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制作者:陈国华
前179—前104
汉武帝(前156—87)群雕(雁门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春秋战国:系统完整 仁、礼、德治、仁政、天行有常、 (孔子、孟子、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秦:沉重打击 焚书坑儒 ( 李斯、秦始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 汉:成为正统 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董仲舒、汉武帝) 重用儒生,察举制(科举制)儒学地位巩固
评价: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实质)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2、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 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特点:改造儒学,融入了法家、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观点。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君权神授、天人感 国家统一、安宁、加强君权、中 应、德政思想、大 央集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一统、罢黜百家 汉武帝时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对 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3、读书归纳,汉武帝推崇儒学而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察举制 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 依据;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扼制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加强了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尊崇、劝导、教化)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 立于公元前134年。它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 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科目可分 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 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秋战国:系统完整 (孔子、孟子、荀子) 秦:沉重打击 焚书坑儒 ( 李斯、秦始皇)
汉: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设置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重用儒生,察举制(科举制)儒学地位巩固
1、读书结合材料,思考秦朝为何“焚书坑儒”? “人间犹有未烧书”指什么书?对此你如何评价?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 语篇》 材料二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 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三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 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清初)陈恭尹《读秦纪》 原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 实用价值的书籍,对国家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