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堂观察量表开发与使用-孙泓
课堂观察量表开发与使用-孙泓
(1)思考;(2)民主;(3)创 新;(4)关爱;(5)特质
定观 察点
• 原则:可观察 可记录 可解释
• 途径:观察者 被观察者 合作体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 思考 观察点举例 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收集信息
解决问题
课堂观察
行为系统 工作流程互动的过程,既分工又合作。教师借 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 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 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 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该合作体的 每一位成员得到应有的发展。
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 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环节
教 师 教 学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有那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明确观察目的 选择观察对象 记录观察情况 处理观察数据 呈现观察结果
课堂观察
行为系统 工作流程 团队合作
课前会议
课中观察
课后会议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 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请教学 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 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 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确定问题
(一)评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的五个标准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 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 求,即一有意义、二有 效率、三生成性、四常 态性、五有待完善。
二有效率 1.从面上讲,对全班好 的、中间的、学习困难 的是有效的; 2.对多数学生来说,效 率是高的。 大家都有事干,学生 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 课堂的能量很大 ——充实的课
(1)环节;(2)呈示;(3)对 话;(4)指导;(5)机智
(1)目标;(2)内容;(3)实 施;(4)评价;(5)资源
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 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 学生?” 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 (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 对话)”
呈现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 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什么了?怎样呈现的?体现 了哪些规范?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earning
学生学习
Lnstruction I C 教师教学 C
urriculum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ul-ture
为什么将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
• • • • 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学生学得怎样? 教师教得怎样? 是英语课吗? 体现什么样的课堂?
教师教学(I) 环节/呈示/ 对话/指导/机智
小学英语
课堂观察 量表设计与实践
孙泓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2014.11.21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逄淑萍
内容提要
一、观课(评课)的维度 (一)评课标准 (二)课堂观察 (三)观课(评课)的维度 二、评课量表的设计、使用 (一)评课量表的设计 (二)评课量表的使用
一、观课(评课)的维度
1.评课标准
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怎样的? 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
创新
教学设计、情景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一、观课(评课)的维度
(二)课堂观察
• 观课(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 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 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 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
寻求改变
改变对“教师生活”的看法: 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 改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 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 学” 改变对“专业制度”的看法: 从“约束人”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
准备
学 生 学 习
课前准备了什么?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倾听 互动 自主 达成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 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 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 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胜情况怎样?
课堂观察
相关理论
设计与使用
实践与研讨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 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 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 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依 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
行为系统 工作流程 团队合作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
关爱
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
特质
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1)思考;(2)民主;(3)创 新;(4)关爱;(5)特质
课堂观察框架(部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维度 学生学 习 ( L) 教师教 学 ( I) 课程性 质 (C) 课堂文 化 (C) 视角 (1)准备;(2)倾听;(3)互 动;(4)自主;(5)达成 观察点举例 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 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 况?” 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 标展开的吗?”
课程性质(C) 目标/内容/ 实施/评价/资源
学生学习(L) 准备/倾听/ 互动/自主/达成
课堂文化(C) 思考/民主/ 创新/关爱/特质
课堂观察框架(部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维度 学生学 习 ( L) 教师教 学 ( I) 课程性 质 (C) 课堂文 化 (C) 视角 (1)准备;(2)倾听;(3)互 动;(4)自主;(5)达成 观察点举例 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 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 况?” 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 标展开的吗?”
(1)环节;(2)呈示;(3)对 话;(4)指导;(5)机智
(1)目标;(2)内容;(3)实 施;(4)评价;(5)资源
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 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 学生?” 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 (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 对话)”
对话
指导 机智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一)评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的五个标准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 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 求,即一有意义、二有 效率、三生成性、四常 态性、五有待完善。
一有意义
1.他学到了新知识 2.锻炼了他的能力 3.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4.产生学习的强烈要求 5.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扎实的课
一、观课(评课)的维度
目标
课 程 性 质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的根据是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资源
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那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