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完整

某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完整

A县B镇B村村委会C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2013年3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 (3)(一)规划背景 (3)(二)规划依据 (3)二、现状概述 (3)(一)现状区位 (3)(二)现状村庄概况 (3)(三)规划区概况 (4)三、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4)(一)规划目标 (4)(二)规划原则 (5)四、人口与用地规模 (5)五、规划定位 (5)(一)规划关注的重点 (5)(二)规划定位 (5)六、功能结构 (6)七、道路与交通规划 (6)八、景观环境规划 (6)九、公共设施规划 (6)十、竖向工程规划 (7)(一)现状分析 (7)(二)参照规范 (7)(三)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标准 (7)(四)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 (7)(五)本次道路规划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 (7)十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一)给水工程规划 (7)(二)排水工程规划 (8)(三)供电工程规划 (9)(四)弱电系统工程规划 (9)十二、建筑风貌引导 (9)(一)建筑户型 (9)(二)建筑风貌引导 (10)(三)户型分布 (10)十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一、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一)规划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机制体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村内生产建设的推进,C村越来越满足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所以急需推进村庄的建设规划步伐。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号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号4)《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二、现状概述(一)现状区位B镇B村委会C村位于抚仙湖东岸,距县城16公里。

位于澄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千米,东邻宜良县,南接华宁县,西濒抚仙湖,北接右所、九村镇,拥有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C小组位于B镇北边,距离B镇1.5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面.(二)现状村庄概况1、村庄概况全村有农户131户,共434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425人,劳动力292人。

全村经济总收入228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农民收入以烤烟、蔬菜、养殖为主。

2、现状设施概况该村目前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

拥有有线电视126户,拥有电视机用户12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1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已硬化的水泥路面。

全村共有22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2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小水窖31口。

现状建筑: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00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 30户,居住其他住房1户。

现状基础设施:C小组小学适龄儿童上学在B村委会小学,该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736平方米,有教师33人。

距离中学23公里。

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59人,其中小学生人数38人,中学生人数21人。

(三)规划区概况1、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6.9公顷,西部为山体景观,东部临过境路,距离抚仙湖仅有50米,拥有极佳的水资源和景观视线,南侧为农田。

2、温泉资源村庄内部有一温泉泉眼,村庄西北部100米处有一天然温泉资源,均有良好的景观、使用价值,吸引众多游客的到来。

3、高程、坡度、坡向分析片区坐东朝西,东高西低,最大高差为30米;片区东部及坡度较大,大部分在15%以上,片区西部相对平缓,坡度在15%以下。

片区坡向以西向为主。

4、特征分析水资源要素——丰富的水景观视线以及村内的温泉资源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片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及渔村特色将作为建设区别与一般村庄的主要因素。

传统风貌要素——村庄内部有许多保存良好的云南“一颗印”传统民居,极富当地特色与观赏价值;在村庄北部有一座寺庙,拥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具有修缮,重新开发利用的潜力。

制约性要素——现状村庄道路混杂,缺乏有效的梳理,车行系统不完善;村庄西部建筑较高,严重影响了村庄整体的美观协调和内部的视野。

三、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一)规划目标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2、以人为本,满足农民实际生活生产的需要新农村规划始终把尊重农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放在首位,满足人们在居住、休闲、交往、运动、文化及景观方面的要求,全力创造富有归属感、领域感和安全感以及健康祥和、人际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

同时,结合片区特征创造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建筑、道路、绿化等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之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景观均衡、优美的整体环境。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创造优美的居住景观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现状条件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确定新农村规划的总体规划结构。

在适应建设开发、满足住宅良好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

4、符合农民动迁的要求,注重综合开发效益通过规划设计,集约化地利用土地、水体、绿化等要素,达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功能布局合理,路网清晰便利,设施配套齐全,自然生态优良,环境特色鲜明,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应具有较好的开发效益。

5、完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创造方便的居住环境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公共活动中心,为民风民俗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创建A县甚至曲靖市的示范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1、保持地方自身特色,强化环境优势设计中充分利用现状得天独厚的水景资源,延续水文化,营造出具有浓郁渔村特色的旅游类村落居住地。

在村庄入口处,保留并改造片区内的温泉泉眼,打造富有民族风情的温泉广场,展示渔村的特色的同时也为村庄内部创造了良好的水景视野。

同时利用沿街的建筑空隙打造多条向上的视觉廊道,创造出丰富的、可变的视觉景观。

2、创造人性化空间,提供宜人的场所从人的使用角度和心理感受角度出发,结合地形以及原有景观资源的位置,安排多处景观广场、观景平台,改善片区的视觉环境,创造优美和谐的旅游环境。

3、着眼未来,立足现实,保证可操作性对于居民点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场地的平整、道路、建筑的建设尽可能从经济性出发,尊重现状的地形并结合实际情况改造。

4、建筑的保护最大程度的保护原有完整“一颗印”建筑,同时保留一定的残旧建筑作为新空间的创造,打造出极富云南传统风貌的村庄景观系统。

新住宅建筑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充分沿袭传统风貌,与老村落融为一体,在视觉上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共同打造出渔村生活安静甜美。

四、人口与用地规模规划拟安排总户数为131户,共434人,考虑到新区建成后仍会有村民在老片区居住,规划新增居住建筑89户。

规划建设用地为6.9公顷。

户均宅片区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建筑控制在5层,每户建筑面积控制在600平方米以内。

五、规划定位(一)规划关注的重点1、水资源景观的利用——对温泉泉眼的打造与抚仙湖水景观资源的利用2、传统风貌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进行最大程度保留的同时打造富有特色的村庄风貌3、建筑户型的合理利用——结合旅游类村庄需要的建筑户型,满足农村旅游的需求。

(二)规划定位满足环湖路禁建区建设搬迁的同时,将村庄打造成为A县富有当地特色,集住宿、餐饮、商业、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湖滨旅游小渔村。

六、功能结构整体规划形成“两带——双片—一中心“的功能结构:两带——沿原有过境道和贯通片区南北的主要车行交通,串联起片区与外部的主要联系廊道,同时也是旅游的主要功能的分布带。

双片——片区的北片区主要集中了保留民居,打造成为以旅游观光、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传统风貌区;片区的南片区主要以新建建筑为主,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打造成为以居住、旅馆为主的新农村风貌区。

一中心——以温泉、寺庙为主题的人群聚集点,成为了片区的活动、展示中心。

七、道路与交通规划1.车行系统在优先考虑对原有传统民居的保留,同时结合片区功能的要求及台地形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我们得出以整个车行道路系统以过境道和南北主路所形成的环状道路为主。

北部传统风貌区以纵横交错的步行道路为主,满足传统商业街的人群需要;南部新农村风貌区则依照分台打造出尽端式的入户道路,从而满足新农村的生产生活需要。

村庄道路系统采用村庄主要道路——村庄次级道路——入户道路的分级系统。

其中,村庄主要道路宽5m,村庄次要道路宽4m,入户道路宽为4m。

2.步行系统结合各中心景观、景观视觉效果设置多条南北贯通的景观步行带,与车行系统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同时结合景观步行带规划形成丰富多变的休闲平台以供商业开发。

3.停车设施基于村内的用地较为紧张,规划在村内考虑了适当宅前停车空间,规划村庄集中停车场地设置于村庄南北两个车行入口处,结合环湖路以东50米禁建区绿化设置,以植草砖及乔木构筑,规划停车位共130个,户均一个。

其中北部停车场结合现状停车场地改造建设。

八、景观环境规划规划以南北向主要车行道为基础,在南北向导入多条南北向景观通道,建立建筑、交通与水景之间的联系。

功能上,景观通道既作为主要景观带,又可作为休闲步行通道。

同时,打造多个景观节点,与步行道的丰富景观平台组成富有内涵、具有良好人文气质的整体环境景观,从而营造出舒适、惬意、连续的旅游活动空间。

水景景观:在对原有温泉水源点进行保护的同时,结合文化小品设置多个景观展示平台,展现渔村的传统风貌,塑造农村自然的环境情味。

同时尽量保留片区原有绿化的自然基础,建构村庄整体绿色网络。

绿化景观:规划结合主路的绿化景观带,争取较多的开放空间,以提高规划的自然度和环境质量。

集中绿地:注重营造小块集中绿地以增加住户“开门、开窗见绿”和“近绿”的环境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