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第十章个性心理(上)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个性(personality)的概念⏹心理学上的个性也是人格。

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独特而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二、个性特征1.社会性——个性社个体社会化的结果⏹2.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3、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4、整合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人格分裂”⏹4、功能性——决定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事业成败三、个性倾向性的表现⏹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最活跃的因素。

⏹(一)需要(need)⏹1、概念: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以缺乏感和满足感为人所体验。

⏹2、类型: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Maslow的需要层次(1962)⏹生理(饥渴)⏹安全(住房、钱)⏹爱和归属(亲密)⏹自尊(同伴的尊敬)⏹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二)动机(motivation)⏹1、概念——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产生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中等强度的需要加上高诱因会激发高动机水平;高需要与低诱因只是低动机水平。

⏹3、种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三)兴趣(interest)1. 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与探究倾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 种类:⏹直接兴趣¡ª¡ª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间接兴趣¡ª¡ª事物或活动结果有价值和意义3. 品质:⏹倾向性(内容);广阔性(类别)⏹稳定性(持久);效能性(利害)第二节气质(temperation)⏹人的风格差异(先天与后天性)⏹一、概念⏹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特点⏹1. 动力性⏹2. 天赋性⏹3. 稳定性三、气质学说(一)体液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多血质(血液):活泼、快乐、好动•粘液质(黏液):沉静、淡漠•抑郁质(黑胆汁):忧郁、不快乐、•胆汁质(黄胆汁):兴奋性强、急躁易怒(二)体型说(克雷奇默)⏹肥胖型——矮而胖,面阔颈短;精力旺盛好社交,亲切开朗•瘦长型——高而瘦,皮肤干燥;敏感细致、内向温柔、多思冷漠•筋骨型——肌肉发达,颈长面大。

粘着气质,情绪有爆发性,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三)气质血型说(日本学者研究)•O型:好逞强,勇敢、浪漫多情,•A型:刻板、明确,温顺腼腆•B型:自由意志论者,灵活,喜交际•AB型:言谈举止合情合理•兼有AB型的特点(四)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甲状腺型:分泌物多,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力强;反之,迟钝、缓慢。

⏹肾上腺型:皮肤干黑,毛发浓密,雄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斗⏹脑下垂体型: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副甲状腺型: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反之,肌肉无力,精力不足⏹性腺型:进攻行为多;反之,进攻少(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两个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2)三种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3)四种类型⏹强度¡ª不平衡性(不可遏制型)⏹强度--平衡¡ª¡ª灵活(活泼型)⏹强度--平衡¡ª¡ª不灵活(安静型)⏹弱型(抑制型)四、气质类型及其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胆汁质- + + + + +⏹多血质- + + + + +⏹粘液质- + - - - -⏹抑郁质+ - - - - -⏹大部分人都是混合型气质类型的典型表现胆汁质——智慧敏捷但缺乏准确性,热情但容易急躁、冲动,刚强但以粗暴为其主要特征多血质——高度灵活性、有朝气,善于适应变化环境,但情感体验不深,容易浅尝辄止为主要特征粘液质——注意稳定但不容易转移,稳重踏实但有些呆板;忍耐沉着但生气不足为主要特征抑郁质——情绪体验深,有高度敏感性,不宜形之于外,行动稳重,踏实持久,但怯懦迟疑,倾向于缄默、孤僻不同气质的人遇到同一件事情,其表现不一致五、气质对生活和教育的意义1. 气质与生活不同气质的人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是混合型;无好坏之分2.气质与职业: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成就高低;但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3.气质与教育工作: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依据气质施教⏹多血质学生⏹严格组织纪律,热情对待;给予多种活动机会的同时,培养中心兴趣;防止毛躁、粗心大意;发挥机智灵敏优点。

⏹胆汁质学生⏹说服教育,避免激怒他们,培养勇于进取、开朗豪放性格,防止任性、粗暴。

⏹黏液质学生⏹多给予参加班级体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防止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抑郁质学生⏹多给予关怀,帮助;避免公共场合指责,培养自信心;防止多疑和孤僻。

⏹六、气质测量⏹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概念▪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社会性▪性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性格在个性中最具有的核心地位▪性格具有社会评价性(有好坏之分)▪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1. 区别:▪气质——先天性;稳定性;无好坏之分▪性格——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有社会评价性▪2. 联系:▪气质可按自己的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有独特色彩▪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性格对气质具有调控作用,可掩饰和改造气质▪三、性格的结构特征(如何描绘人的性格?)▪对社会、集体、他人▪1.态度特征:对劳动、工作、学习▪对自身(谦虚自负;自尊自卑)▪▪强度——深沉,,热情奔放;▪2.情感特征:稳定性——喜怒无常、情绪化;▪持久性——不记仇;忧戚满怀▪主导心境——宁静淡泊,悲观失落▪▪目标明确程度:目的性、盲目性▪3.意志特征对决定执行方面:坚韧性或动摇▪紧急困难情况下:果断或优柔寡断勇敢或鲁莽▪对行为控制方面:主动或被动性自制或放任▪▪感知——主动或被动;分析或概括▪4.理智特征:记忆——视觉或听觉性格的认知特征想象——狭窄或广阔▪思维——独创或因袭▪性格结构的四个特征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地组合成统一整体,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四、人格理论1.A-B型性格类型说Friedman & Rosenman, 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

▪A型性格¡ª¡ª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求进取,好争胜。

成就需要高,做事负责,工作投入,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性格——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功利心淡泊。

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表现较好。

2.内、外向性格类型说荣格(瑞士)▪人格结构由许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根据一个人兴趣和关注点的倾向分:▪外向——注重外部世界,情感直露,胆大热情,开朗活泼、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向——常自我剖析,深思熟虑,疑虑害羞,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对知识性思考性的工作感兴趣。

▪3.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斯普兰格(p366)▪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分:▪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4.威特金的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p365)▪根据不同的内外参照标准(棒框仪实验)▪场独立利用内在参照,具有独立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易受外部事物干扰,应激能力强。

▪场依存的人独立性差,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没有主见,常常会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盲目行动,应变能力较差▪5.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说:英国(p277)▪EPQ量表为自陈问卷,分儿童问卷(7-15岁)和成人问卷,人格的基本维度是:内向与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其中前两个维度最为重要▪含ENPL四个分量表。

▪E(内外向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高分表示外向乐观,低分表示内向安静。

▪N神经质(情绪稳定性):高分者可能焦虑、紧张、担忧,低分者情绪反应弱,平静缓慢。

▪P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傲、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高分表示孤独,不关心他人。

如果某人表现明显,易发展为行为异常。

反之,友好善良体贴。

▪L测谎▪人格划分为四种组合类型: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6.特质论▪特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1)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每个人以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卡特尔▪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表面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行为观察到的特质,但它们不是人格特质的本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反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本特性,是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具有动力性作用的特质,同时又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的、基础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基石▪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通过测量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表现P387五、性格的测量测量性格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目前一般采用综合评定法、自然实验法和问卷测验法(一)综合评定法(二)自然实验法(三)问卷测验法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艾森克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法(1)罗夏墨渍测验(2)主题统觉测验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身高、相貌、成熟早晚、性别、神经类型等▪2.家庭环境因素▪1)亲子关系▪“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2)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3)儿童的家庭地位与角色▪3.学校教育环境▪学习和集体活动;教师的性格与教育方式;校园文化与风纪;同伴交往▪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习俗,大众传媒,塑造功能▪5. 个人主观因素▪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第四节小学生性格的发展▪一、儿童性格发展阶段. 学龄前阶段——直接取决于家庭等具体生活情境的外部影响。

如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

▪2. 学龄初期和中期——吸收外部影响并内化为一部分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活动、教师性格与教育方式和同伴关系▪3. 学龄晚期—行为受内心制约和自我教育十分明显,主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稳固成型▪二、小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特点▪总趋势: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发展速率不平衡二至四年级发展较慢—稳定期;四至六年级发展较快—快速期▪1. 情绪特征:▪整个小学时期性格的情绪特征发展稳定,情绪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低年级主导心境稍差(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