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运动2012级用
摆锤——28kg 摆长——67m 摆的悬挂——摆动超然
于地球自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傅科摆偏转现象的解释
摆动平面的偏转角速度
?
? ? ? AA?
PA
?
? ? ? AA?
OA
? ? ? OA ? ? ? sin ? ?? ?
PA
? ? ? ? ? ?sin ?
?t ?t
d? ? d? ?sin ? ? ? sin ?
?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视 太阳日最短。
? 椭圆轨道——次要原因
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不 等——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
? 近日点变化最快,视太阳日较长 ; ? 远日点变化最慢,视太阳日较短。
(2)真太阳日长短季节变化的 规律 ? 黄赤交角 ——二至点附近最长,二分点附近
极移与进动的比较
极移是地极的移动,不涉及天极在天球上位 置的变化; 进动造成天极的移动,不涉及地极在 地面上的位置的变化。
地轴进动的方向、周期、轨迹
?方向:向西(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 ?周期:25800年 ?速度:50?/年 ?轨迹:圆锥面
圆锥轴垂直于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
图 北极星随天北极移动而变迁
图 二分二至点因地轴进动而在黄道上不断西移 (虚线表示旧天赤道,实线表示新天赤道)
2、 地球自转的周期 1)三种周期的定义及关系
名称 参考点
影响因素
恒星日 恒星
地球自转
太阳日 太阳 太阴日 月球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月球公转
2)真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1)原因;(2)规律
2)地轴的空间位置 (1) 地轴与地球本体的相互配置问题 ——极移 (2) 地轴空间指向的变化 ——地轴进动
(1)极移
定义 地轴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变化
原因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范围 15×15m2或± 0.?5
后果 地理坐标的变化
(2)地轴进动
天极在天球上位置的变化( 极移与进动 ) 方向、周期、轨迹( 图) 原因( 图) 表现( 图)
dt dt
d? =sin ? ?15? / 小时
dt
二、 地球自转的规律
1 、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地球自转的周期 3、地球自转的速度
1 、地球自转的方向
1)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轴:有方向的射线 右手法则: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的东西方向;天球上的东西方向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地 球自转 360°;
在一个太阴日内,月 球公转 13°38?,地球自 转373°38?;
这13°38?的差值是月 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阴 日比恒星日长约 54分。
2)真(视)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 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 真太阳日:真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 间间隔
?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
(1)真太阳日长短季节变化的原因 ——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
? ①黄赤交角; ? ②椭圆轨道。
规律
? 黄赤交角——主要原因
?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 :第二赤道 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 有共同原点(春分点), 但因基圈不同,黄经不同于赤经;
? 冬夏二至 (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视 太阳日最长;
2、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1)原因:地球自转的反映
2)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的一般规律
? 天体周日运动的旋转轴——天轴;
(1)路线(周日圈):各自所在的赤纬圈,均 以天极为不动的中心
转过角度
长度
360o
23小时56分
360o59?
24小时
373o38?
24小时50分
2、 地球自转的周期 1)三种周期的定义 (1) 恒星日
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时间,地球自 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差别), 23小时56 分
?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相联 系的。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 地轴
2 、地球自转的证明
1 )落体东偏
A'
A
B' C
B
S ? ? cos? 2h3
g
2、地球自转的证明 2)傅科摆
1851年,让·傅科(Jean Foucault)在巴黎国葬院 (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的大厅里,进行了一项有 趣的实验——傅科摆实验 。 傅科摆的设计原理:牛顿第一定律 (1)摆不受外力作用 (2)超然于地球自转
3、 地球自转速度
1)角速度:15?/h
2)线速度:
V0= 2? R/T=465m/s
V? ? V0 cos?
V0为赤道上的线速度
V? 为纬度? 上的线速度
T( s ):地球自转周期 R (m):地球赤道半径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的一般规律 2)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 3)几种特殊位置的分析
(2) 太阳日 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24小时00 分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
(3)太阴日 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24小时50 分 恒星日与太阴日的比较
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
在一个恒星日内, 地球自转 360°;
在一个太阳日内, 地球公转 59?,自转 360°59?。
太阳日比恒星日约 长4分。
地轴进动的原因
? 地球形状 ? 黄赤交角 ? 地球自转
左图:陀螺的进动(向东) 右图:地球的进动(向西)
图 力矩 M1>M2,合力矩使地轴趋近黄轴
? 地轴进动的表现 ? 天极周期性运动, 北极星变迁 ; ?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二分点沿 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 ? 岁差 ? 天球坐标的变化(赤经、赤纬;黄经)
第一章 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3.1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证明和发现 二、地球自转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后果
§3.2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及其证明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 三、地球公转的后果
§3.2
§3.1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1、地球自转
最短;± 21秒
? 椭圆轨道 ——冬至点附近略长于夏至点; ±8秒
——二分点附近太阳日较短,其中秋分附
近最短;二至点附近太阳日较长,其中冬至附 近最长。
图 视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点线为长度因黄赤交角而发生的变化;虚线为视太阳日长度 因日地距离而发生的变化; 实线表示二者的叠加。
主极大在冬至后,次极大在夏至前;主极小在秋分前,次极 小在春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