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隋唐法律制度

第八章隋唐法律制度


三、法律形式
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 其主要区别为:
律 律是关于 断罪量刑 的基本法 典,主要 是规定罪 与罚两方 面内容的 基本法。 令 格 式 令的内容主 格是皇帝对国家机关分 式主要是关于中央 要涉及国家 别颁行的以及因人因事 机关内部行政管理、 行政体制、 颁布的诏令,整理汇编 行政程序以及具体 尊卑贵贱等 而成的法规;因其适用 办事规则的法规, 级制度等方 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中央国家机关的每 面,是关于 适用于各曹司的留司格 一部门都有相应的 国家各方面 和适用于地方各州县的 式作为行使职权、 制度的法规。 散颁格。 处理政务的规章。
第三节 唐代的立法成就
一、立法思想
二、律典的编纂修订情况 三、法律形式
一、立法思想
(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之用 (2)立法宽简、划一、稳定,追求 罪行法定的原则 (3)执法要求审慎,追求罪刑相适 应原则 (4)法律不避权贵,废黜不分亲疏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唐初文官俑
1、三省六部
(1)唐朝中央政府的实际职权由三省六部 来掌理 (2)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3)中书省为中枢决策及最高出令机关, 掌管国家机要 (4)门下省专司对各类文书、奏章的审核、 封驳 (5)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执行机关 (6)六部为尚书省所属的六个职能部门, 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 部 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制约,既便于 皇帝集权,又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能。 中书省之印
二、《大业律》的颁行
(一)大幅度减少《开皇律》律条及刑罚等级
(二)改十二篇体例为二十篇
(三)“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先轻后严, 自毁法制
三、司法制度的变革
(一)诉讼体制
继承并完善了南北朝时期中央对诉讼的管控
(二)讯囚
将讯囚纳入严格的规范程序中
(三)死刑复核
确立死刑三复奏制度
唐玄宗时期最出色 的立法成就,是完 成了在行政组织方 面的立法规范, 《唐六典》的制定 将“明君治吏不治 民”的思想体现到 制度规范的体系中
唐六典
《唐六典》记载了唐 前期的职官建置及职 掌,占全书三分之一 的注疏﹐或记职官沿 革﹐或作细则说明﹐ 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对于了解当时官制具 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3、三师与三公
(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2)九寺五监
2、《永徽律疏》
(1)高宗时期制定的《永徽律》 (2)修订《律疏》 (3)《唐律疏议》的主要结构 (4)《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
唐律残片
《唐律疏议》的主要结构
名例律(1-6,共六卷):“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 卫禁律(7-8,共两卷):“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 即关于宫廷警卫和边防、关卡、城镇的保卫规定。 “但敬上防非,于事尤重,故次名例之下,居诸篇之首”。 职制律(9-11,共三卷):“言职事法制”。即关于官吏责任、机构设 臵、行政程序、公文递送等法律规定。 “宫卫事了,设官为次,故在卫禁之下”。 户婚律(12-14,共三卷):户口、婚姻事宜。古代人地不分,所以还包 括土地分配、税收、徭役。北齐称婚户律,在汉律户篇附加婚,隋朝 改为户婚律。“既论职司事讫,即户口、婚姻,故次职制之下”。 厩库律(15,共一卷):“厩者,鸠聚也,马牛之所聚;库者,舍也,兵 甲财帛之所藏”。主要涵盖官方的马牛饲养管理和官方仓库的保护。 “户事既终,厩库为次,故在户婚之下”。 擅兴律(16,共一卷):“大事在于军戎,设法须为重防”。前者指禁止 擅自调兵遣将和兴兵备防;后者指禁止擅自行造工程、差遣丁夫。汉 律为兴篇,曹魏加擅字。“厩库足讫,须备不虞,故此论兵次于厩库 之下”
运河的开凿加强 了中国南北之间 在人文、地理、 经济上的联系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
唐朝的经济发 展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
本章是中国法制史学习的重心
唐高宗时期制定的《唐律疏议》是对中国传统法律 法典化发展过程的总结,也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其 篇章体例和主要内容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 点,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后世 的法律制定都有指导意义;不仅在中国国内有巨大 影响,而且还波及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所以, 本章的学习以《唐律疏议》为重点,仔细把握其主 要特点和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的了解。
1、《贞观律》
(1)唐高祖时期制定的《武德律》 (2《卫禁律》、《职制律》、《户 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 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创设加役流刑,以为减死之罚 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 确立比附类推原则
二、行政法规及其特点
(一)主要行政法规
1、《唐律》中《职制律》2、《唐六典》
(二)、选任官吏的制度
1.科举制度的成熟 2、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选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三)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 (四)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
(一)中央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
2、御史台 3、三师与三公
《开皇律》的颁布修订
1、《开皇律》的基本修订原则
“取适于时,留意宽简” 去重就轻、删繁为简
2、修订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废除死罪八十余条、 流一百多罪条、 徒杖等罪一千多条
《开皇律》的篇章体例
1、继承《北齐律》立法成果
2、与《北齐律》的不同
改《禁卫律》卫《卫禁律》 改《户律》为《户婚律》 分《捕断律》为《捕亡律》、《断狱律》两篇; 弃《斗律》、《毁损律》 12篇500条,比《北齐律》的12篇949条更为简要
1,台院设侍御史六名,在朝中行使监察权,主要负责究弹百官、参加 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2,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 3,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其中三人专司对尚书省所属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职官的监察
(3)唐朝初期地方监察区分为十道(后来增至十五 道,监察御史的员额也随之增加),每一道为一个 独立的监察区,由察院定期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 地方州县官吏。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 御史台是受理讼案、拘捕犯人、审讯 罪犯三位一体的政权机构,故御史台 还置有监狱。台狱建筑有精舍並为之 立碑。开元十一年由殿中侍御史、书 法家梁昇卿追书成文,石匠赵礼鐫刻 成碑。碑高四尺一寸,广三尺七寸三 分,十八行,行三十字,隶书。额题 “御史台精舍碑六字,篆书。碑文中 心思想是劝导关押在台狱“岁以千计” 的罪犯,笃信佛教经义,归命自保, 谋求解脱。
第八章 隋唐 法律制度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加强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加强
隋文帝不仅实现了中 国南北的统一,而且, 结束了漫长的分崩割 据的政局,重新建立 了一个稳定的、强大 的中央政府
隋文帝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加强
唐朝延续了隋朝 的政治成果,进 一步强化中央集 权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
《开皇律》的内容特点
1、五刑体系的变化 2、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变“反逆”、“大逆”、“叛”、“降”为“谋 反”、 “谋大逆”、“谋叛”,重视惩治预谋政治犯罪; 增设“不睦”,维护宗法关系
3、完善封建特权制度
创设“例减” “三流同比徒三年”
1、五刑体系的变化
废除前朝的许多酷刑,减少重刑种等级 死刑,分为绞斩二等 流刑分为三等,并明定里程数 徒刑仍为五等,但是各等年限均已缩短 杖刑、笞刑各为五等,各等级之间相互衔接
《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
促成注律的直接原因来自于科举选官中的明法科考试以及官吏 在理解律文上的混乱局面。 从秦汉时期开始,为了便于准确和统一的适用法律,对法律条 文的各种阐释活动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而到了两汉、魏晋南北 朝时期,阐释法律的依据被限定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通过考 证、分析、注解等方式,律学家们将其发展成为一项以注释律 文、阐发律意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以此,将儒学的基本原 则和精神与法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唐律疏议,就是以疏议附于律条之后的方式,通过阐释、问答、 举例等形式,按照儒家经典文献逐字、逐词、逐句的表明律文 制定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相关条文。疏议文字量很大, 唐律疏议,疏议占了文字量的百分之八十。
1、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 缺一不可 2、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3、核心是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宽 仁治天下”
唐太宗
立法宽简、划一、稳定,追求罪行 法定的原则
“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 “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 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 以为奸”
二、律典的编纂修订情况
第二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
一、《开皇律》内容的发展
(一)《开皇律》制定的相关背景 (二)开皇律》的颁布修订 (三)《开皇律》的篇章体例 (四)《开皇律》的内容特点
二、《大业律》的颁行
三、司法制度的变革
《开皇律》制定的相关背景
1、上承北齐、北周立法 成果、下启唐律 2、国家的重新统一 3、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集 团对德礼的推崇 4、严格执法、维护法律 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唐律的修订过程
1、《贞观律》 2、《永徽律疏》 3、开元年间制定的《开元律》及《开元律疏》; 4、宣宗时期制定《大中刑律统类》。
(二)《唐六典》的编纂
1、效仿《周礼》,定“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 典”; 2、后以周礼六官为编纂体例; 3、十六年方始修成 4、采取以官统典的体例,汇集了当时关于政制、官规的各类 规定。同时还记述了各官署、职位的历史演变。
《唐律疏议》的主要结构
贼盗律(17-20,共四卷):政治犯罪和严重的人身伤害。盗 窃等犯罪。“前禁擅发兵马,此须防止贼盗,故次擅兴之 下”。 斗讼律(21-24,共四卷):“首论斗殴之科,此言告讼之 事”。斗殴致伤及其起诉程序,还包括一些特定犯罪和特定 身份人的起诉禁令。“贼盗之后,须防斗讼,故次于贼盗之 下” 诈伪律(25,共一卷):前者伪造,后者诈骗,前者为侵害国 家、皇权的特殊主体的伪造犯罪,后者为身份欺骗和行为欺 骗。 “斗讼之后,须防诈伪,故次斗讼之下”。 杂律(26-27,共二卷):“拾遗补缺,错综成文,班杂不 同”。主要包括市场管理、债权债务、犯奸失火等轻微的侵 害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犯罪。 捕亡律(28,共一卷):“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须捕系, 以臵疏网”。涉及逮捕罪犯以及官私奴隶逃亡,甚至包括官 员无故私逃的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