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1)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习题】1.C 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
答案为C。
2.C 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
这是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
3.C 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所以应该选择C 项。
4.D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到了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D 伏尔泰作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崇尚民主、自由的,而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也就是注意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周礼)的要求和规范即严格的等级名分制度。
这是其不可能推崇的。
6.(1)①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②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4)材料一德和礼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深,因为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展,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1课(2)1.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形成⑴政治: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逐步改良政治。
⑵思想: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⑶教育思想:①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办私学);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④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⑷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性本善”。
③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⑵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3.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应该积极汲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抛弃的?可取和抛弃: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传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2、“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但对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农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是积极可取的。
4、三纲五常中的封建糟粕是不可取的,但其中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是该肯定的。
1、【答案】D【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2、【答案】C【解析】做好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所限定的关键词语“中央集权”,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筛选、辨别,去伪存真。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和B项都强调统治者要实行“德政”,C项强调的是思想上的统一,符合题意,即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项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3、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形成了单一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
答案C4、(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思想基础: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评价: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第 2 课宋明理学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 结合课本,北宋危机3.反王安石变法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④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①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心即理”。
他认为身体的主宰是心,心之所想便是意,意之本性便是知,而意之所在便是物。
还进一步论证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的学说。
②“知行合一”。
他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③“致良知”。
即就是克去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
“良知”就是“天理”。
王守仁将“致良知”视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可设计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