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按病变发生、发展,包括有: 1、脂纹(fatty streak)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4、继发性病变
1、脂斑、脂纹 (fatty streak)
AS的早期病变 黄色帽针头大小; 斑点或条纹状; 平坦或微隆起; 病变可逆
(一)致病因素(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年龄 遗传因素 其他
(二) 发病机制
1. 血脂异常(脂质渗入学说):
AS病变形成的始动环节
高脂血症 改变内皮功能,使之通透性增高
经氧化修饰形成OX-LDL
趋化血液中
中膜SMC迁
的单核细胞
入并增生
与MC清道夫受体 结合形成泡沫细胞
刺激多种细胞 因子生成
产生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促进白细胞黏附和进入斑块
粥样灶形成
产生生长因子 促进SMC增生和迁移
4. 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 合成细胞外基质增多
AS进展期病变形成的主要环节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及自身分泌生长因子
增生、游走、 转型,形成平 滑肌源性泡沫 细胞
合成多量胶原蛋白、弹性蛋 白、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使动脉内膜增厚变硬,硬化 斑块形成
2. 内皮细胞损伤(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是AS的起始病变
内皮通透性↑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脂质渗入↑ 内膜中沉积↑
趋化单核细胞、SM核巨噬细 胞作用学说)
AS的早期病变 (脂斑、脂纹的主要成分)
吞噬脂质, 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坏死
47号片,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4、继发性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血管管腔狭窄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主动脉硬化:腹主A-胸主A-主动脉弓
可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大出血
脑动脉硬化:分布:Willis环、大脑中动脉 最显著,引起不同呈度的狭窄、溃疡及血 栓形成。
右室前壁、右室后壁、左室后壁 室间隔后1/3、房室结、窦房结
冠状动脉分布
冠状动脉As病变特点
好发部位 前降支- -右主干- -左主干 病变特点 多见于血管心壁侧 节段性 半月形 病变分级 I级 阻塞 ~25%;
II级 阻塞 26%~50 %; III 级 阻塞 51%~75 %; IV 级 阻塞 76 %~100 %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是一组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 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2.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3. 动 脉 中 层 钙 化 ( medial calcification )
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3、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4、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
(一)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因冠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增使心肌急 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正常肾脏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冠脉主要分支及供血部位
冠状动脉
左冠脉主干
右冠脉主干
左前降支
左旋支
心尖大部、左室前壁大部、 左室侧壁 室间隔前2/3
前支 右边缘支 后降支
冠状动脉前降支(As)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供血 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心病的原因: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痉挛 3) 冠状动脉炎症
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 变有关的动脉疾病(发病机制);主要 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病变血管 类型);基本病变为脂质在动脉内膜沉 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斑 块形成致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病变 特征);常出现心、脑缺血症状(主要 临床表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授课时间: 6 学时 授课内容:
第1次 动脉粥样硬化(重点:斑块形成机制 及形态)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2次 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第3次 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机制:
心肌缺氧 代谢产物堆积 刺激心内交感神经 末梢 颈(下段)及胸(上段)交感神经节和 相应脊髓段 大脑 在上述脊神经分布的皮 肤区产生不适(憋闷、紧缩)感。
心绞痛类型
⑴稳定性心绞痛
轻可多型在无、负明数荷显月或诱内休因心息而绞时在痛发
一作 休般, 息不其 时发强 发作度 作,和,仅(仅或在少)频重数度体在增
病变及后果: (1) 脑萎缩 —— 老年性痴呆 (2) 脑梗死(脑软化) —— 液化性坏死 (3) 脑动脉瘤—— 破裂出血
肾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肢体末端缺血坏死,甚至坏疽。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剧烈腹痛,肠梗死
脑底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AS并血栓形成
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实质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脑体 积缩小,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变深
⑵不稳定性心绞痛
力加 负劳, 荷动大 中时多 发发有 作作一,;支此且,时心甚心绞至电 痛多 图的支 见性S冠T质脉段、高反强度而度狭升、窄高部,,位常血、
诱见 管因到 造等弥 影在散 证1性 明~心,3个肌发月细作内胞时无坏有
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泡 沫细胞聚集(巨噬细 胞源性为主)
脂纹(模式图)
2. 纤维斑块
主动脉后壁见散在不规则隆起的黄白色纤维 斑块,部分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多及玻变 而成瓷白色蜡状。镜下病灶由纤维帽、泡沫 细胞、炎细胞组成,可有少量脂质池形成
肉眼观为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并向下
压迫中膜,切面可见纤维帽下大量黄色糜 粥状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