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精品课件
1. 心绞痛
急性、暂时性冠 状A供血相对不足
心肌耗氧量↑↑
急性心肌短暂缺血, 以胸痛 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分类:
稳定型劳累性:较稳定狭窄>75%
恶化性劳累性:原有病变+血栓形成/痉挛 自发型变异型(变异心绞痛)
➢休息或梦醒时发作 ➢心电图与其他型相反,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痉挛
(二)心肌梗死(MI)
(2) 镜下: ① 泡沫细胞: 多为巨噬C源性, 少量 肌源性。 ② 平滑肌细胞及较多细胞外基质 ③ 少量TC、WBC
(3) 形成过程: 脂质↑→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吞 噬 →泡沫C
(4) 结局: 一种可逆病变 青年、儿童也可出现,可自行消退
2. 纤维斑块:
(1) 肉眼: 灰黄色, 蜡滴样, 隆起斑块 (2) 镜下
⑤ 乳头肌功能失调 50%,1%(二尖瓣乳头肌断裂),二尖瓣关
闭不全
⑤ 其它: ◆心力衰竭: 心肌收缩力↓→左心衰竭 ◆心源性休克: 梗死面积>40%→输出量↓↓→休克 ◆心律失常: 传导系统受累或电生理紊乱所致
(1) 好发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
(2)
脑中A及Willis动脉环
(2) 病变:
① 脑萎缩:血管狭窄→缺血
② 脑软化:血栓形成→闭塞,多见于颞
叶、内囊、尾状核、豆状核、丘脑
③ 脑出血:AS→小动脉瘤→血压↑时→
破裂出血
4. 肾动脉AS: (1)部位: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2) 病变:AS性固缩肾
1. 概念:冠状A供血区持续缺血缺氧 →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2. 类型:95%心梗发生在左心室,特 别是左前降支占50%
(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① 概念:指梗死区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 心肌,并波及乳头肌及肉柱
② 病变:多个大小不定的灶状坏死,散在 于左心室壁
③ 环状梗死: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心肌
(2)透壁性心梗 典型心梗类型: ① 累及心壁三层,常呈片状,较大。未累及全 层,仅深达室壁2/3以上→厚层梗死。 ② 部位 常见:近心尖部、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 (前降支供血区)
中断→缺血性心脏病(IHD)。
病因及机制: ① 冠状A供血不足 冠状A AS、冠状A痉挛、炎症 ② 心肌耗氧量剧增: 血压↑↑,过劳, 情绪激动等→心肌负荷↑
Sites: 左前降支, 心壁侧,新月形,偏 心性狭窄 Degree
Ⅰ≤25%
Ⅱ 26-50%
Ⅲ 51-75%
Ⅳ > 75%
(一)心绞痛
表面: 纤维帽(平滑肌细胞+细胞 外基质+胶原纤维)
深层: 脂质+增生平滑肌细胞、 巨噬细胞、泡沫C+基质
3. 粥样斑块
(1) 肉眼: 大小不等 黄白色斑块 斑块内坏死黄 色粥糜样物质
(2) 镜下: ① 表面: 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SMC埋于细胞外基质中) ② 深层: 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脂质、胆 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缘: 肉芽组织 外周: 淋巴细胞 + 泡沫细胞 ③ 中膜: 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口处,腹主A>胸主A>主A弓>升主A (2) 病变:常见粥样斑块及其继发改
变(溃疡、钙化、出血等)
2. 冠状A AS: 冠心病
➢左冠状A前降支>右冠状A干>左冠状A旋支
后果:
➢心肌急剧暂时缺血→心绞痛 ➢严重持久缺血→心肌梗死 ➢慢性供血不足→心肌硬化 ➢突然停搏,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
3. 颈A、脑A AS:
一、危险因素
1. 高脂血症: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 高血压: 3. 吸烟: 4.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 遗传因素: 6. 年龄与性别:二、基本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 好发部位:
腹主A下段、冠状A、肾A、 胸主A、颈内及脑A
➢基本病变 (一)脂纹与脂斑:早期病变,可逆
(1)肉眼: 淡黄色条纹, 1-2mm, 长短 不一, 位于主A分枝开口处, 或帽针头大小,稍隆起。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改变有关的全身性疾病。 病变特征:
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 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 增生, 伴有坏死、钙化的病变。
动脉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性疾病, 包括 AS, 动脉中膜钙化和细动脉硬化。
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最重要。主要 累及弹力型A(如主A)和弹力肌型A(如冠 状A、脑A)。
(3)血栓形成: 动脉腔阻塞→相应器官梗死
(4)钙化:动脉壁变硬、脆 (5)动脉瘤形成:破裂→大出血
B:纤维帽破裂伴血栓形成
A:斑块破裂
Li Xuenong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钙盐沉积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
(三) 主要动脉的病变
1. 主A AS: (1) 部位:好发于主A后壁及分支开
3.病理变化: 贫血性梗死,早期呈白色,之后
变黄色或灰红,干燥,形状不规则, 梗死后6小时肉眼才能辨认,梗死后 2小时出现镜下改变。
凝固性坏死
生化变化:
肌红蛋白释放→血→尿↑ 谷-草转氨酶(GOT)↑ 谷-丙转氨酶(GPT) ↑(GOT>GPT) 肌酸磷酸激酶(CPK)↑(CK-MB) 肌钙蛋白(cTnT/cTnI)↑
4.合并症
① 心脏破裂:1-3% 左室前壁下1/3破裂→心包填塞→急死 室间隔断裂→血室入右室→右心功能不全
② 室壁瘤: 常见愈合期,亦可急性期。受压而膨胀 部位:左室前壁近心尖处 后果:心衰附壁血栓形成,瘤壁破裂
③ 附壁血栓形成:
心内膜受累→粗糙→血栓形成→脱落
④ 急性心包炎:
↓
机化
↓
栓塞
2-4天,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5. 四肢动脉AS: (1) 部位: 下肢A多见且严重。 (2) 病变: 血管狭窄→缺血→间歇性跛行 血栓形成→闭塞→坏疽
6. 肠系膜动脉AS: 狭窄→腹痛、腹胀、发热
阻塞→肠梗死(剧烈腹痛,腹
胀,发热,便血,肠梗阻, 休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
冠心病: 冠状A疾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或
F:纤维帽 C:胆固醇结晶 L:管腔
内、外弹力膜均破 坏动脉中层萎缩
纤维帽与坏死中心连接处: 炎症细胞、钙化、 新生毛细血管
4. 继发改变及后果:
纤维斑块及粥样斑块基础上 (1) 斑块内出血:
大量→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如冠状A →心肌梗塞)
(2) 斑块破裂: 常见于腹主A下段、髂A、股A 后果:破裂→溃疡→血栓形成 ↓ 粥样物→栓塞→相应器官梗死